最新文章 导航

中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方案(2)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2-09-20

  中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方案

  一、项目描述

  课程体系设计目来源于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及项目建设任务书,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严格按照示范校项目实施步骤及项目推进计划,通过两年时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和建设体现*****专业岗位要求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技术》、《******》、《*****》、《******》等专业课程,形成与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编写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的一整套课程标准。

  二、组织机构

  1.成员组成

  成立课程设计实施工作小组,负责该子项目的实施工作,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企业专家:

  课程专家:***、***、***

  2.课题小组职责

  (1)组长负责子项目实施的组织、监督及协调工作,负责子项目评审与完善工作

  (2)副组长负责研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岗位调研报告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3)成员负责编写课程标准

  (4)企业专家参与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和分析职业工作能力

  (5)课程专家参与指导课程体系的开发,学习任务确定及课程标准编写的指导工作

  三、重点工作内容

  1.研读课程体系设计相关内容

  课程体系设计子项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岗位调研报告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组织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工作小组,认真研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更加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为课程体系设计奠定基础。

  2.学习课程开发流程

  聘请课程开发专家解读课程开发流程,讲解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学习任务确定、课程转换等方面的方法及相关要求,按照“分析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教学情境→形成课程体系”的流程完成课程开发,为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图如下:

  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行动领域归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转换: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情境设计:根据课程标准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学习单元

  工作岗位

  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门类设置

  教学设计实施

  工作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

  3.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转换学习领域课程

  以企业数控设备、生产项目为载体,从实际工作岗位出发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对*****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实施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并根据能力复杂程度归纳总结知识、技能、素质相关要求,整合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体现专业特色的行动体系课程结构,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提交专家委员会评审。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过程见下表:

  岗位群

  岗位

  工作任务

  工作内容

  能力分析

  任务整合

  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情境

  *****岗位群

  岗位1

  工作任务1

  工作内容1

  知识

  技能

  素质

  学习任务1

  课程1

  学习单元1

  工作内容2

  知识

  技能

  素质

  学习单元2

  学习任务2

  课程2

  学习单元1

  工作任务2

  工作内容1

  知识

  技能

  素质

  学习单元2

  学习任务3

  课程3

  学习单元1

  岗位2

  工作任务1

  工作内容1

  知识

  技能

  素质

  学习任务4

  课程4

  学习单元1

  4.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

  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在课程框架结构确定的课程门类、层次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组织课程专家、项目工作小组研讨课程目标及学习内容,确定课程标准编写案例及规范要求,由项目开发成员分工编写一体化课程标准,初稿完成组织专家委员会评审,根据修改意见修改后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评审课程标准,最终定稿,为后续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情景设计提供依据。

  5.学习情境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和企业用人需求、学校学生情况、师资队伍和专业的实际办学条件,根据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课程,编写一系列学习单元,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详细描述学习任务,确定学习目标、教学时间、学习内容、教学条件、评价标准。

  四、实施步骤

  依据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及项目建设任务书要求,按照示范校项目实施步骤及项目推进计划完成课程体系设计子项目,实施步骤如下:

  1.认真研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岗位调研报告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更加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20**年3月)

  2.聘请企业实践专家,召开行动领域分析会,从实际工作任务出发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工作能力及国家职业标准,归纳总结知识、技能、素质相关要求,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组织专家委员会评审。(20**年3-4月)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编写一体化课程标准,组织专家委员会评审。(20**年5月)

  4.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评审课程标准(20**年5月)

  五、子项目成果及其评审

  1.课程体系设计子项目分研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分析职业工作能力及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一体化课程标准几个阶段实施,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阶段性自查、评估、小结,发现问题进行补救或改进,编写完成一体化课程标准。

  2.按学校要求,随时迎接项目办公室对项目实施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供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及专业指导委员会佐证材料。

  3.课程标准初稿完成,组织专家委员会评审,提出修改意见,完善课程标准。

  4.将修改完善后的课程标准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评审,提出意见修改后,确定终稿,为后续教材编写及教学情景设计提供依据。

  六、保障措施

  为改革工作小组提供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扫描仪、打印机,设备由教务统一保管,工作小组借用,需要复印资料,由教务协助。

  附件:子项目实施工作进度

  序号

  建设时间

  建设内容

  责任人

  1聘请企业专家与教师成立项目工作小组

  2研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调研分析报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3从实际工作任务出发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4分析职业工作能力及国家职业标准

  5归纳总结知识、技能、素质相关要求

  6确定学习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

  7专家委员会评审、总结

  8研讨、编写一体化课程标准

  9编写课程标准编写案例及规范要求

  10专家委员会评审

  11编写一体化课程标准

  12组织专家委员会评审课程标准

  13组织修改课程标准

  14修改定稿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20**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

  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篇3: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施方案

  驼骆坳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改革素质教育,认真贯彻执行《罗田县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努力搞好我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为依据,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严格执行新的课程标准,确保实验的严密性、真实性和科学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全镇广大教师、校长、教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引导社会、家庭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全县课程实验提供经验依据,为国家修改、完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供一些准确、科学的实验依据。

  二、实验目标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重视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减少门类、减轻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学习和进步。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克服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评价内容陈旧、过于繁琐、方法单一的现状,建立评价内容、方式多样,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统一、呆板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用性,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实验范围、周期

  实验范围

  从20**年9月起,以小学一年级为起点;20**年9月起以初中一年级为起点,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实验。

  实验周期

  20**年9月--20**年7月

  (1)20**年9月--20**年7月小学一年级

  (2)20**年9月--20**年7月小学一、二年级,初中一年级

  (3)20**年9月--20**年7月小学一、二、三年级,初中一、二年级

  (4)20**年9月--20**年7月小学一、二、三、四年级,初中一、二、三年级

  (5)20**年9月全面实施。

  课程开设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低年级(一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音乐、美术);中高年级(三至六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艺术(音乐、美术);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品、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含历史与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及综合实践活动。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其主要职能是制定课改实验方案,指导并督促课改计划的具体实施。

  2.成立以镇中心小学为龙头,以片中心小学为网点的课程改革研究网络。其主要职能是负责课改工作的研究与推广工作,解决课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收集课改工作的各种信息总结课改工作中的成绩。

  3.严把教师关。凡承担课改实验的教师必须报镇中心学校审批,一经确定不得更换。

  4.严把培训关。凡承担课改实验的教师必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5.充分发挥课改研究网络的作用,层层举行公开课、示范课,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力求全镇课改工作平衡发展。

  6.将课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视导检查中加大权重。

  五、组织领导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z

  六、活动安排

  驼骆坳镇中心学校

篇4:高中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黄前高中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必将对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产生重大的影响。我校是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项目学校之一,是常州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点学校。为了切实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各项工作,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6号)、《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和市、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以“三个面向”教育理论和“***”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且充满活力的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促进我校全体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我校教师整体专业化的发展,加快我校高中教育的发展步伐,不断提高我校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基本目标

  1、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高速发展需要。

  2、完成我校《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制订和实验,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新课程的推广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3、开发和建设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创建校本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新经验。

  4、构建我校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服务新课程的目标、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促进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5、制定新课程下的校本研训制度,促进全校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我校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的工作机制。

  7、改革和完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建立旨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8、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建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文化,建设以人为本、课程育人、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

  三、主要内容

  (一)学校课程方案的形成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1、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

  2、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周按5天计算,每天7学时,每周共35学时,其中机动时间3学时(包括班会、团队活动、教研活动以及学校其它集体活动),实际每周教学时间应保证32学时。

  3、高中课程的学习实行学分管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Ⅰ中至少获得22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对于未能在某些学科、模块学习中获得最低毕业学分的学生,允许重修或补考。

  根据省教育厅的课程实施意见和市、区教育局的实施方案及课程开设计划等文件,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校课程方案。一个学校的课程方案,其最核心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给学生提供什么课程(模块),一是学校如何提供这些课程(模块)。课程的编排按以下程序运作:

  1、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这是实施高中课程新方案所必须的,也说明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将导致学校结构和功能的部分变革。该课程指导委员会主要由校长、教务处和教科室的负责人、各年级部负责人、各学科负责人等组成。

  2、成立学科课程小组。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学科课程小组的核心成员为本学科任课教师。

  3、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开课方案。各学科课程小组负责讨论并提出本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意见和初步的开设方案以及课程说明,并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该方案包括本学科(课程)的课程性质和学分分配情况,必修模块的开设,哪些选修模块必须有选修课的要求,哪些模块没有选修课的要求,本学科教师的开课能力等。各学科的课程开设方案意义重大,是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编排的基本依据。该方案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到学校课程总方案的质量。

  4、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公布拟开设课程总清单。课程指导委员会应及时对各学科课程小组上交的开课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在此基础上列出和公布下一学期供学生选择的所有课程的总清单。

  5、学生依据学校公布的拟开课程清单,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学习意愿进行选课,填写选课单。最好在期末放假前完成此项工作。

  6、班主任对本班学生填写的选课单进行统计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上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

  7、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排出课程方案与课程表。课程指导委员会对全校各班汇总上来的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大汇总,并作适当调整,最后编排出下一学期的课程表。

  8、学生依据学校课表确认和调整自己所选的课程,制定自己的课表。

  (二)课堂教学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3、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4、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也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八大领域之一,是一个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部分,一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另方面,作为侧重点不同的各个部分,在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与编排上应充分考虑它们的独立性。

  2、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个学分。高一年级安排6学分,高二年级安排6学分,高三年级安排3学分。它的实施分为二个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课题研究。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含义及特点,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应是孤立的,要和课题研究结合,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课题研究,要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之前安排基础理论的学习,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巩固,深化认识。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自主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等领域中选定研究专题,进行探索和实践;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学分。

  3、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设置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旨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实现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其课程内容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区乃至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着重构建一个更为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

  社会实践的实施地点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时间安排应相对集中,每年一周,三年共3周;组织形式宜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社会实践的6个学分中,校内实践最多2个学分,校外实践至少4个学分;军训作为社会实践的独立部分,为2学分。

  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服务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满2个学分。公益性是社区服务的最大特色,服务者的志愿与义务是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社区服务活动的标准。社区服务应该在课余时间由学校安排,以服务小组为重要活动单位。

  4、遵循“重结果,更注重过程”的原则,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标准和有关规定,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学分认定。

  5、学校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前,应该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家长可结合子女的身体等情况给学校以特别提示,以便在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某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校方可提供其它更合适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患意见,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1、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

  2、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

  ①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

  ②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③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④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3、学生修习校本课程不得少于6学分。根据我校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在高一学年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全体学生必选的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得2个学分。在高一和高二学年四个学期开设由学生选修的校本课程,每门课程18课时教学内容,学生每学期选一门,得1个学分。

  (五)管理制度的革新

  根据我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重建基于新课程条件下的各项学校管理制度,对课程计划、教学常规、课程管理、课程开发、校本培训、学生选课、导师评价、课程评价及课程质量监控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1、学分管理制度

  (1)科学、规范、制度化地对高中课程和学生的学业进行学分管理,对学分的认定做到公正、公平、公开,确保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2)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的主体是学校。学校在课程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根据不同学习领域的特点设置若干个学分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负责学分认定过程的监督和检查。

  (3)学分认定是学生发展性评价工作的组成部分,学校要遵循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服务。模块开设前要提出一个细致的学分认定方案。方案中要着重解决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及其权重、学分的分布与具体评定程序等问题。学分认定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就,又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素质和潜能发展,最终的认定要涵盖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方面的结果。要重视对学分认定实践工作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学分认定方案,以保证学分认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2、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1)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关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2)实行导师制。原则上,每一学生自进入高中后都有一个导师指导,并保持稳定,三年基本不变。导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并为学生建立选课档案。导师安排可视学校是否实行教师学段循环任课,由本年级任课教师担任,或是全校高中教师参与,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20人。学校成立学生选课指导中心,由教务处主任任组长,成员为各学科骨干教师,负责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3)学校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主要内容包括:

  ①编制《手册》的目的、意义。

  ②高中课程结构简介。最好以图表形式,简单明了地表现新课程结构。

  ③毕业要求。简要说明高中毕业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其中核心是毕业学分要求。

  ④学分的分配与获得、成绩的核算。规定各年级/学期的大体学分要求,说明学分获得的方式方法。

  ⑤关于考试或考核不及格的处理。提出对学生由于在某些学科、模块学习中未能获得毕业最低学分而要求补考、重修或另选的意见。

  ⑥选修课程简介,包括课程名称及代码、课程内容简介、课程学分数、主要面向学生对象、选课条件(如是否需要先修一些基础课程),以及开课教师等。

  ⑦选课程序说明。

  (4)学校要做好选课前的动员学习工作,组织学生学习学校课程计划和选课手册,了解选课要求,熟悉选课的方法。对于初入学的高一新生,要进行预选练习。

  3、班级管理制度

  (1)新课程实施后,学校实行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的班级管理模式。

  (2)行政班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集体组织,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发展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重要场所。学校应保持各年级主任和班主任的相对固定,以保证学校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同时也便于给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有效管理和指导。

  (3)教学班重点负责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教学班可通过成立班委会来管理。任课教师要协助班委会开展工作,要加强与行政班班主任的联系,及时向他们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表现,处理各种偶发案件。学校应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教学班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教学班和行政班关系的处理和协调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4)学校应重视学生会、团支部等学生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其重要影响和作用,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的引导和教育。

  四、推进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在高一年级全面推进新课程,建立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系统十分重要。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及下设的课改办公室和七个相关的研究工作小组必须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决策、管理和技术保障。同时,年级部是执行机构,负责新课程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教研组备课组负责学科教学工作。各职能部门更要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做到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1、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和实施全校的课改实验工作。

  课改领导小组组长:z

  副组长:zz

  组员:zz

  课改领导小组下设课改办公室,课改办公室的重要职责是负责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执行和日常管理工作,协调和处理推进新课程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并为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决策提供样本材料。

  2、成立相关的研究工作小组

  (1)成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工作小组,以构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建立学习制度,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和合作研究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教学方式、课程评价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对我校各学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分析摸底,结合每一位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发展需求,特别要根据新课程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设置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要求,指导教师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个人档案袋,制订学校教师培养规划。制定培训与研究一体化的校本研训规划,以确定具体的研训内容,构建运行机制,落实具体措施,建设良好的教研文化(与教研室合作)。

  (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工作小组完成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对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进一步修改完善,制订计划分批通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的审核和论证。根据开发规划,从人才物力和财力上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3)成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工作小组总结近两年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展示活动成果,进一步落实现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积极开展带有综合实践活动性质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制定《省前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管理办法》。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利用校外的自然、人文和技术资源布局定点、联系挂钩,建立教育基地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工作,开展活动。

  (4)成立学校课程方案编制研究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各学科中心小组的学习、研究工作。组织各备课组长带领学科老师认真学习,探索研究以国家和省课程方案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为主体,结合学科思想、学科特点和本校学科优势统筹安排相互衔接,逐步构建具有本校特点的、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体系。完成《学校课程计划编排方案》和《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5)成立学校课程实施和教学创新研究工作小组负责与区教育局教研室各科教研员合作,按学习领域和科目成立学科研究工作小组,每组2-3人,学习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和多种版本的新教材。在学习研究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为学校课程方案编制和校本课程开发方向提供依据。

  (6)成立校本评价研究工作小组。我校是省教育厅课程改革校本评价项目核心组成员单位,研究的课题方向是“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项目,校本评价研究小组将以此为契机,加大与《江苏省高中课程改革“校本评价”的研究》课题项目核心组成员单位的联系,在探索多元评价、过程评价、实行学分制管理等方面拿出具体的操作方案来,制订好《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指导意见》。

  (7)成立课改资源建设研究工作小组。根据高中实验室、图书馆建设指导纲要和标准及信息技术装备要求,重建图书馆、实验室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管理制度。

  (二)强化培训,更新观念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是我校的头等大事,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我校要高度重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要求各有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1、培训目标和任务

  (1)全面了解高中新课程的改革背景、指导思想、特点、改革目标、实施策略、推进模型、改革的重点难点、实验进程、工作策略。从高中课程实施的现实问题出发,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并认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主动将这些新的观念与思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行为,并能够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参与到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来。

  (2)在反思的基础上学习和领悟新课程设置理念,开阔思路,为校本课程开发寻求方法。认识课程编排的过程、方法,了解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的选择机会。充分认识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运行机制及引发的班级建设的新问题,提出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的办法。

  (3)认真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重点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评估要求,了解新教材在编写思路、模块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分为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大类。

  (1)通识培训。内容包括: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管理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设置和编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和教师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评价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不同岗位人群及其需求从以上内容中选择不同板块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研修。

  (2)学科培训。内容包括:学科标准研修、多种版本的新教材的分析研究、高中各学科的课程理念、内容标准、学科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相比于教学大纲,新课程具有哪些创新点和突破点、各模块间的关系及其教学实施建议、模块的评价及学分认定建议。

  3、培训形式

  更新培训观念,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新课程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关案例进行培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和反思中进步,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在培训方式上,要积极采取讲授式、参与式、案例教学、问题探究、现场诊断等多种模式,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建立新课程推进的保障机制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场触及基础教育深层次矛盾的深刻变革,做好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

  1、统一认识,加强宣传

  (1)进一步加强对全体教师新课程理念和实施策略等辅导讲座,提高全体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对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宣传发动,适时召开家长会议、学生座谈会,激发学生和家长参与课程改革、课程开发的热情。

  2、深入调研,加强科研

  学校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和加强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进行项目研究和专题研究,为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持。设立项目研究和专题研究成果奖,激励研究人员。

  3、加大投入,经费到位

  (1)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的设备、器材、场地、服务等资源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估,有机整合,统一调配,保障利用。

  (2)投入一定的经费,切实加强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活动室的建设,建立和改善共享的课程资源体系。

  (3)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篇5:卫前初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卫前初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打造乐趣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我校是一所处于z东部的农村初中学校,教师严谨治学,学生勤奋求实,近几年中考成绩优秀,普高率保持在50%以上,20**年星级学校评估中获慈溪市义务段素质教育四星级学校称号。尽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优异,但每年仍有大量的优质生源流向城区学校,优质生源的流失和师资的短缺及不均衡导致学校教学质量提升遭遇瓶颈,学校发展后劲不足。基于此,秉借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之东风,深化我校课程改革,设计和开发校本课程,打造乐趣课堂,完善课程改革措施和实施方案尤为关键。

  一、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深刻把握***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为精神指针和行动指南,严格按照省、市指导意见和工作部署,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远的开放式视野,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明确我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转变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学校将依据慈溪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积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尝试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趣,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地提升学校教育教学魅力,吸引更多的同学留在卫前,让学校教师乐趣为教,学生乐趣为学。

  二、课程理念与办学目标

  (一)课程理念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也就是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对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应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

  (二)办学目标

  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依托学校已有的成功的课改经验,我校把课程改革的主题定格为“乐趣”教育,积极打造乐趣课堂、高效课堂,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学生在校的三年,更关注学生毕业后的三十年,学校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和“为每个孩子创造幸福未来”作为办学目的,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学习中感受“乐趣”、体验“乐趣”,愉快、幸福、健康地成长。

  三、课程框架

  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我校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国家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框架的主体部分,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地方课程是由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内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设计的课程。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1],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基本精神为指导,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为目的,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利用校内外现有条件和可挖掘的资源而研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基于对三级课程的理解,我校课程的框架从纵向上分为三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校本课程),从横向上分为两类: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如下图所示,国家课程包括教育部规定的基础性课程[2],还包括学校对这些课程的再加工、再创造形成的拓展性课程,也是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地方课程包括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和学校根据实际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形成的拓展性课程。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的特色课程,包括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大合唱、太极拳等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中的基础性课程与体育与健康、音乐等课程进行整合,将课程内容分散到国家课程中去。校本课程中的拓展性课程以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开展,纳入课时计划。

  从学生参与的角度出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全校学生都必须参加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中的基础性课程是学校个性课程,也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要求全校学生限定性选修的课程,校本课程中的拓展性课程是学生的个性课程,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选修课程。

  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拓展性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课程框架结构

  四、课程设置

  根据课程框架,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类,拓展性课程分为知识拓展类、体艺特长类、实践活动类,拓展性课程与基础性课程相对应,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12门,体艺特长类课程12门、实践活动类课程12门,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不同个性学生选课需求,具体安排如下: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目的

  具体要求:

  (1)校本课程要体现我校乐趣课堂、高效课堂的课改特色,体现乐趣教学的特色,体现我校以传统项目太极拳、大合唱特色为载体的育人特色。

  (2)知识拓展类课程要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3)体艺特长类课程要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高雅生活情趣。

  (4)实践活动类要引领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5)课程要有层次性和系统性,每个板块的课程群需要按不同年级、分学期、分层次编制,要有系统性,尤其是知识拓展类课程要分不同层次来编写课程,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学习。不但要有完整、详实、图文并茂的材料而且要有针对材料分学时编写学案,达到能根据学案,上出高效、乐趣的课。

  (6)教材装订成书。各教研组要设计好书名、封面、目录、插图等,要仔细审阅、校对,确保文字图片正确无误。

  五、课时安排

  (一)基础性课程

  1.国家课程(不含综合实践活动)(每周28课时)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适合学生 周课时

  国家课程思想品德七、八、九年级必修 2

  *德育课程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集中进行,平均每周2课时,每学期合计1周,为学校机动安排时间,不包含在教学周数内[3]。

  4.学生社团活动(每周1课时)

  学生社团活动涵盖知识拓展类、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三大类拓展性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课程。每个学生社团设定一名指导教师,并限定报选人数(一般为10~35人),将社团活动课程化管理。

  序号社团名称指导老师活动地点适合学生周课时

  1前方文学社 z社团活动室1(图书馆阅览室)七、八、九年级选修1

  七、八、九年级选修

  *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发挥关工委作用,聘请有专长的校外人士担任指导教师。

  5.拓展性课程教材编写人、责任人一览表

  课程类别课程课程名称编写人责任人

  知识拓展类 语文

  1.古代文学诵读(弟子规、论语、三国志等)

  2.现代诗歌散文小说阅读与欣赏

  3.写作大观园(记叙文、散文写作)

  zz【七年级】

  六、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时间方式

  在保证总课时量及学生在校时间不变的前提下,每节课的上课时间为45分钟。

  周四下午一、二两节分别为知识拓展类课程,七年级科学、英语实行年段分层走班教学,八年级数学、英语实行年段分层走班教学。进行分层走班的教学班级由学生自主选择,选班人数控制在45人以内,最后由班主任负责落实。

  下午第三节课为学生社团活动(校本课程),七、八年级打破年段界限,选个性特长课分散走班模式。

  拓展性课程体艺特长类整合到体育与健康课中,选取其中一节体育课,实行分组项目制,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小组分别选择一个项目进行体育练习,实行乐趣体育教学模式,学校安排两位老师上课管理。

  (二)课程实施课表范例

  1.卫前初中20**学年第二学期七(1)班日课表(暂略)

  2.卫前初中20**学年第二学期八(1)班日课表(暂略)

  七、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

  1.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校长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建立校长--分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任课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形成指导学生选课机制,成立由校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课程管理机制,成立选修课程评审委员会和学生选课指导中心,课程实施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监督和评价课程实施过程。

  我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zz及各教研组长

  2.建立和完善学生拓展性课程评价机制

  (1)树立“评价就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加油”理念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和发展的评价原则。以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快慢为评价依据,对学生进行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2)构建教师对拓展性课程教学和指导的评价系统,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拓展类主要以测试成绩和等级评定。体艺特长类以成果、分等级来考评。实践活动类,以调查报告、面试、课题研究来考评。拓展性课程的上课纪律、上课展示、课后作业在考评中占一定的比例。

  (3)系统化有计划地培训教师和组长,提升他们的拓展性课程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让骨干教师外出名校听课,并请专家来校作报告,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4)教师对所有拓展性课程都要认真实施,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每次上课都要做好台账记录。

  (5)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拓展性课程领导小组,带动全校力量开展拓展性课程研究。开展拓展性课程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和研究活动。周五下午第三节课作为拓展性课程固定的研讨时间。

  (6)每学期开展一次“拓展性课程成果展示”活动,评定奖次。

  我校拓展性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开展分层走班、分散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效果就好起来了,课堂效益就能显著提高,充分体现出卫中高效课堂、乐趣课堂的课程理念。学生学以为乐、乐中求学,兴趣得到了激发和培养,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达到了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z市卫前初级中学

  20**年1月

  [1]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为方便起见,我们将前一种含义理解为“拓展性课程”,后一种含义理解为“学校课程”。当然,对学校课程的理解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学校课程”是泛指学校中实际存在和发生的各级各类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狭义的“学校课程”专指以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即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此处为狭义的学校课程。

  [2]教育部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包括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美术、音乐)、综合实践课等课程。

  [3]每学年52周,包括教学周35周、学校机动安排2周、寒暑假及法定节假日15周。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