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一线教师》读后感(2)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2-08-27

  《一线教师》读后感

  俗话说“读书,多读教育经典,经典可以使人趋真向善;经典可以使人宁静志远;经典可以使人荣辱不惊;经典可以使人气质高雅;经典甚至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改变我们的人生。”前不久我拜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一线教师》这本书。

  书中的“十个一线”即“一线作业学、一线纪律学、一线协助学、一线情感学、一线育人学、一线自立学、一线个案学、一线激励学、一线复习学、一线反思学”给了我无限的思考。这不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工作真实写照吗?

  书中记录了管老师作为一名基层的一线教师,每天大量付出,却不为人知的部分,看书中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例子,仿佛就在记录身边的琐事。这其实应该是我们每个一线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曾经或正在抑或将来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学生作业问题,堂纪律问题,班级管理问题,育人问题,考试复习问题及教学反思问题等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管老师以自己的智慧,以一个探索者的精神记录了自己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良策。这过程中,管老师设身处地地道出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困惑与迷茫,忙碌与艰辛却又快乐地工作着。这应该也是我们每一位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一线老师的心声,同进也为我们在教学方法,管理策略作了很好的引领,对我们真是大有裨益啊。

  让人佩服的一点是管建刚是一位校长,作为校长的他,能如此超脱,一心一意教自己的书,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为孩子们提供最切合的教育,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学生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什么叫用心做教育,这就是最好的回答!读《一线教师》感想很多,反思自己,总觉得自己有以下几方面忽略了:

  一、轻视学生独立个体的精神需求,忽略了学生“精神关怀”的需要,学生有着丰富的精神需要,是一个充满他自己的思想,情感、欲望,需要的生命体更需要老师对其进行“精神关怀”的心里需要。

  二、漠视学生和老师同学的自尊需要,忽略了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平视学生,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任,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从而主动亲近教师。

  三、缺乏倾听的耐心,忽略了学生的“真情告白”其实每事学生都有他人心里的“认为”,这是学生对事物的判断,他的“是对是错、是美是丑”也是有标准的,也许这评分标准可能需要调整和指导。

  四、“臆断”封住了学生的“辩解”,忽略了对“真实容观”的认识,教师应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要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和奇思妙想。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正视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要了解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并不断修正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这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

编辑:www.pmceo.Com

篇2:《业绩就是尊严》读后感(2)

  《业绩就是尊严》读后感

  何为业绩?业绩是指完成的事业和建立的功劳,重大的成就。销售方面即指销售金额。何为尊严?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和人格被尊重。

  《业绩就是尊严》全文共十二个部分,分别从员工角度、领导角度,企业角度阐述业绩为何就是尊严。

  一、于员工而言

  遵守职场铁律,是每个员工必备的职业素养。

  一是强化责任意识,要始终谨记责任就是工作的方向,不断优化工作方式方法,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

  二是善于抓住每个机会,学会并妥善处理好企业的、客户的、自己的、同事的、领导的、竞争对手的问题,给自己提供改善、服务、成长、支持建立合作、获得信任,从而变强的机会。

  三是注重团队合作,要时刻明白不要轻易离开团队,否则你要从零做起,抱怨和埋怨团队就是打自己耳光,说自己无能,更是在放弃机会。

  二、于领导而言

  注重团队建设,完善考核体系,优化管理手段,是带领团队完成业绩的要素。

  一是注重团队建设。内核是业绩提升的关键,注重内核建设,是提升业绩的必要举措。一支好的团队,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能始终跟着团队一起成长的人;能对团队的前景始终看好的人;能在团队不断的探索中能找到自己位置的人;能为了团队新的目标不断学习新东西的人;能与团队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人;能不计较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人;抗压能力强且有耐性的人;雄心博大,德才兼备,有奉献的人。

  二是完善考核体系。根据业绩需求,合理规划岗位,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培养员工有为才有位的意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以绩效的获取和提升作为管理的出发点,以绩效水平作为考核管理工作有效性的依据。企业对员工价值认可的程度,取决于员工为企业创造业绩的多少。

  三是优化管理手段。严格的要求不仅是对企业的负责,也是对员工的关爱,任何强大的企业都不会给下属安全感,低目标,低要求,低标准助长员工的任性、嫉妒和懒惰。而考核他,要求他,高要求,高目标,高标准,才能逼迫他们更好的成长。

  三、于企业而言

  员工与企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实现的是一种双赢模式。员工的成长依靠于企业,同时员工的利益也依赖于整个企业的效益。所谓企业兴,员工兴;企业衰,员工衰。企业就像“佛塔”,我们在社会上所获得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背后的企业,企业的光芒照亮了他们员工的人生。企业是员工学习的平台、发展的跳板,是员工实现理想的舞台,为员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所以,我们应该感激企业提供给我们的平台,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本职工作,用良好的业绩证明自己是企业珍贵的资产,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可以帮助公司创造利润,为自己赢得尊重。

  读完这篇文章,我想我心里最大的感受便是:我要用业绩证明自己,用业绩创造机遇,用业绩赢得尊重,为公司就是为自己,成就公司就成就自己。

篇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读后感(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品一杯好茶,其味无穷,久而弥笃。从小就开始被灌输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却从未读过他的原着。因为不想为他人所左右自己的思维,但前段时间大致读了一下,却是颇有体会。当然还有许多地方并没有读懂,所以只能大致把握一些重要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广阔视野、渊博知识令人钦佩。《文集》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了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考古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等的知识,充分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博学多才。也正是在渊博知识之基础上,他们方能创立天才的新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此,列宁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这启示我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决不应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研究对象是存在复杂心理变化的人。每个人都处于日趋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深受方方面面关系的影响;每个人都有寻求自由全面发展的自觉或不自觉。因此,不论是开展科学研究,还是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都需要我们具备宏观的视野,懂得运用综合系统的知识和方法,而决不能形而上学、作茧自缚,仅就思想政治教育谈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传播者和实践者,马克思、恩格斯无疑是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权威”人物。他们的“权威”,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源自他们天才般的才华横溢和先哲式的先知先觉——这当然是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加上勤奋刻苦的主观因素的结果。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共产主党宣言》问世于1948年2月,科学预言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都不超过30岁!(马克思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恩格斯生于1820年11月28日)在此一年龄段,我们绝大多数青年人都在做什么,又取得了什么成就呢?与马克思、恩格斯相比较,芸芸众生显得多么渺小!马克思、恩格斯就像两座高耸入云的世界高峰,巍然屹立于人类发展史中,其地位无可撼动。二是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这是马恩积极在革命实践中将科学理论用于武装群众的结果。“马克思由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就已经赢得了这样的地位,各国工人运动的最优秀的人都充分信任他。他们在紧要关头都向他请教,而且总是发现他的建议是最好的……并不是马克思把自己的意见,更谈不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这些人自己来向他求教的。马克思所起的特殊的、对运动极端重要的影响,正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换句话说,马恩的权威,一靠自身远大理想和勤奋努力,二靠积极投身革命实践,做好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由此联想,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要提升影响力、吸引力,树立起自身的权威,就应从两个途径去努力:一是树立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并以此为动力,勤奋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深入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沿问题、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二是克服“书斋学问”或“轻视思想理论宣传”的倾向,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实践中树立起科学理论工作者自身的权威。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最大价值,在于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思想和行动的“科学指南”。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过程中,发现处处充满着精彩绝妙的阐述,鞭辟入里的论断,天衣无缝的推理,磅礴宏大的气势,这些都给人以深刻的震撼、淋漓的快感,让人体验到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的魅力。情不自禁地,我将精彩之处用笔勾画出来,打算日后反复朗诵,以备写作之需。然而,仅满足于此,就会陷于肤浅的、片面的,教条主义的漩涡。在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体会到,读经典著作,最重要的是,还要将之视为指导实践的科学指南,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

  其中《共产党宣言》

  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曾经唤起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同时也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理论指导。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国际工人运动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谈到我们的祖国,回顾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革命历程,必然会发现一个顽强智慧的民族政党——中国共产党;也必然发现一贯伟大的思想灯塔——马克思主义。在黑暗的旧中国,在

  《共产党宣言》到来之前,中国的土地上凝聚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更有无数仁人志士为社会的发展流下鲜血,牺牲自己。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解释一点:农民、资产阶级是不可能承当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路在何方?《共产党宣言》

  代表马克思主义的到来,中国的发展道路明晰了,清楚了。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11月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联合起草的一部党纲。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写于1847年11月—1848年1月,1848年2月用德文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公布于世。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部著作中,《共产党宣言》是篇幅较小但影响最大的著作。它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全部成熟著作的纲领和红线,是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每个真正的共产党人都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的纲领性文献。

  事实上,马恩两位伟人,也早预料到有人会以歪曲或僵化的态度对待他们创立的理论。为此,他们多次对此问题作了强调。比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他还批评了德国的许多青年作家,把“唯物主义”当作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意味问题已经解决了”。恩格斯还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也对一些人歪曲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示反对,比如,对于当时德国出现的一些所谓“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就曾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也对俄国的一位教条主义者表示反对: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丢掉了,一切坚持都是空话、假话。而要真正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在两种历史情况下都坚持,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就不能自诩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一种历史情况是:

  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必须自觉行动起来,变革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再一种历史情况是: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就不能随意改变生产关系。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去积极变革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同样,随意改变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建立的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水平,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

  封建的社会主义政治上为了复辟封建社会的没落统治,一方面惧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它们积极地参与对工人采取的一切暴力措施;另一方面,为了拉拢人民,激起同情,“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经济上,封建贵族在他们经营的一部分土地上,开办了一些工厂,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因此,封建的社会主义实质上代表的是占人口少数的没落的封建贵族的利益。

  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虽然非常透彻地分析了现代生产关系中的矛盾,“但是,这种社会主义就其实际内容来说,或者是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框子里去。它在这两种场合都是*的,同时又是空想的。”其所代表的利益也仅仅是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其实质是一种反对无产阶级、反对共产主义的*思潮。它们完全阉割了在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压迫下产生的,并且同这种统治作斗争的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献。它们恰恰忘记了“法国的批判(德国的社会主义是这种批判的可怜的回声)

  是以现代的资产阶级及相应的物质条件和相当的政治制度为前提的,而这一切前提当时在德国正是尚待争取的”。这样,这种社会主义就成了德意志各邦专制政府求之不得的、吓唬来势汹汹的资产阶级的稻草人。“这种社会主义是这些政府用来镇压德国工人起义的毒辣的皮鞭和枪弹的甜蜜的补充。”“它发展到最后,就直接反对共产主义的‘野蛮破坏’倾向。并且宣布自己是不偏不倚地超乎任何阶级斗争之上。”可见,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直接地代表了一种*的利益,即德国小市民的利益。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尖锐泼辣的笔调,分析了封建的、小资产阶级的、德国的或真正的、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分别揭露了它们的实质,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它们的界限。非科学的种种社会主义,尽管它们在主张和表现形式上有一些差别,但其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它们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干着*主义的勾当,与真正的社会主义背道而驰,它们害怕和阻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发展,一方面用武力镇压无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妄图通过社会改良来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让无产阶级放弃推翻旧制度的暴力行动。

  马克思说“关于教育和环境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把社会分成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这句话我不是十分理解,但很感动。我觉得许多人在批判别人的时候,总是自立清高,好像自己高人一等。把别人称为俗人,好像自己不是俗人,是天才,是外来之人,不是这个世界的人。当然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个世界存在许多精神病人,总是为那些无聊的问题争论不休,放着许多他们该干的事不去干。而当你去说他们时,他们总是振振有词,显示出自己是多么清高,多么伟大,别人是那么可鄙。而且在他们看来他们的问题是多么的重要,不知发现了什么新大陆。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许正因此次人际关系才那么重要吧。正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我们要扮演很多角色,学着去适应。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是人类指明的路灯。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进一步自主学习,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特别是要多读一点原着,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自觉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增强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通过实践学习,增强对理论的学习兴趣,提高对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水平,培养、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理论思维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通过学习,使我深刻体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作用,并坚定了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这一信念。

篇4:《荆轲刺秦王》读后感(2)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文言文《荆轲刺秦王》,它主要讲述的是荆轲刺杀秦王的因由及全过程始末,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荆轲刺杀秦王的情景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回放,挥之不去。。。。。。

  公元前227年荆轲抵达秦国国都咸阳,并通过秦王的宠臣蒙嘉的引见,以谦卑的言辞求见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会时穿的礼服迎见荆轲,荆轲手捧地图敬献给秦王,在地图完全打开,图穷匕现之际,荆轲趁势抓住秦王的袍袖并举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还未等到荆轲近身,秦王已经惊恐的挣断了袍袖,荆轲随即追逐秦王,两个人绕着柱子奔跑,结果后来秦王拔剑砍下了荆轲的左腿,荆轲无法再追下去,便将手中的匕首掷向秦王,结果却击中了铜柱。。。。。。“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荆轲失败了,功亏一篑,可悲,可叹啊!

  功亏一篑终究意味着失败,荆轲和燕国都为这次失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身死国灭!纵观全文,我看到的是一份精心策划近乎完美的谋略与荆轲他志向意图明朗的侠义之举啊!究竟导致他功亏一篑的原因是什么呢?荆轲本有识人之明,认为秦武阳不是实施计划的适当人选,而因为太子丹的干预,这其中有着深深的无奈,荆轲最终放弃了自己正确的选择——这也便是荆轲的谋略在执行过程中暴露的缺点!由此看来,荆轲如果采取正确的决断,坚持正确的选择,那么秦王会必死无疑了吧!然而,历史是不能容许我来予以假设的,真实的历史残酷地说明了荆轲还是犯有严重的错误。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将荆轲否认,在他身上,我们还是可以看见许多非常崇高的精神。

  首先,他十分忠诚,忠于国家,忠于自己的主人太子丹。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但是他却能在一个国家陷入危难之际,以壮士的身份挺身而出,丝毫不为自己的性命着想,为了国家他可谓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太子丹对他稍微失去了点耐心他就十分过意不去,甚至改变了他等朋友的计划。这在客观上也减少了他成功的可能性。荆轲如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也完全称得上是“士为知己者死”了吧。

  第二便是他的侠肝义胆,他虽然谋略出现失误,但是十分有胆识:荆轲明明早在易水河畔慷慨悲歌时就早已知道自己的下场,他“心知去不归,徒有世后名”可是他依然义无反顾,为了自己的国家慷慨赴死,这样的侠肝义胆难道不是可歌可泣的吗?

  壮士荆轲有一种像革命先烈一样的要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他的舍身告诉我们,忠心为国,不畏牺牲,乃英雄所为。虽然他的做法并不可取,可是他的精神应该为我们所称道!我们应该做一个像荆轲一样能为祖国付出一切的爱国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畔的这首悲壮的歌至今传唱不衰,荆轲作为一名勇士而被世人颂扬。荆轲刺秦未遂的历史事件,千百年来都为文人们深感遗憾,无数的诗词文赋,都是以暴君来形容秦王,而肯定荆轲的英雄行为和侠义精神。然而从战国历史中政治成败的角度去审视这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值得思考的东西。“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前人误入失败的陷阱,可作为我们今天行事的前车之鉴;而前人获得的成功经验,可作为我们继续前进的路标。

篇5:《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1)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

  暑假期间细心品读了几本幼儿方面的书籍,其中,刘维隽老师的《站在孩子的高度》一本让我颇有感悟。这是一位精通中西(新西兰)教育的家教专家之教育手记--精心养育外孙女小荷。能否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是你家教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每篇文章后面还有一篇问答录,供父母参考。作者于52岁高龄考入奥克兰理工大学早期教育专业,并在严苛考核通过率下,顺利毕业,掌握了许多育儿智慧和技术。

  刘姥姥的这本书以她可爱的小外孙女小荷的教育案例为线索,将姥姥自已对早教的理解与实践融入在里面,她一点不苛求小荷学习文化知识,相反她一个劲鼓励小荷玩,她陪着一起玩,姥姥认为孩子在小时候吸收性最强,就要给孩子们最高效的学习方式,玩则是最好的方式,宝宝们通过玩,通过对外界环境的不断探索,来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来感知这个未知的美好世界。读了姥姥的这本书后,我们就能得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性,是育人,爱因斯坦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剩下的就是人性呀!从这本《站在孩子的高度》的点点滴滴中可以看到刘姥姥对保护小荷的人性做得是如此的到位!她用实际的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教育,如何给孩子自由,如何智慧的爱孩子,如何巧妙地与孩子沟通,如何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如何陪孩子一起玩等等。

  刘姥姥不仅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做过中学、大学英语老师),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中,她从来没有放弃过思考,且能够把教育的命题置于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下,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开始学习儿童早期教育,并施教于健康快乐的孙女小荷。用刘姥姥自己的话说:上大学的目的只有一个,未来做位好姥姥。如果说《序言》的大量篇幅都是客套话,那么关于刘姥姥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介绍,则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和睦幸福的家庭是育儿的最好课堂。往往成绩优异的孩子都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往往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孩子,他的背后或多或少跟家庭有关。家庭美满幸福,父母彼此恩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快乐成长。真正爱学习、爱生活的孩子一定是快乐长大的孩子。

  现在的家长工作忙,工作压力也大。能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但我认为还是要多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从玩耍中培养孩子的性格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让他自己去判断什么谁对的,什么是错的。自己需要什么和自己要要去做什么等。父母是孩子在生活习惯养成中最好的老师。就是陪孩子做一个游戏或是一家人出旅游货是一起在外面吃顿饭对孩子的帮助和熏陶因为是很大的,鼓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