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读书心得体会: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2-07-26

  20**读书心得体会: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

  时间回到1793年,地点是距离北京150公里的热河,出场人物是大英帝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全权代表罗德﹒马戈尔尼。马戈尔尼以给大清帝国皇帝乾隆祝寿的名义到此,真正的目的却是一个中国人眼里的革命性目标,与中国签署一个贸易协定。他尤其要尝试着,让中国尽可能再开放几个自由贸易港。

  但是,马戈尔尼得到的答复却是乾隆以诏书形式写给英王的一封信,信中允许英国以附属国方式加入中华文明圈,而英王关于互派使团和开放市场的要求尚未被提及就被否定了,信中写道,“我们瞧不起技术戏耍,我们也不需要你们国家的手工业产品”。

  在1995-1999年间任德国驻华大使的康拉特赛茨看来,1793年是一个正在开始走下坡路的中华帝国的最后一次机会,“两个陌生的世界在此相逢,各自都想向对方显示,自己是何等的进步和文明。他们相逢然而却错过了接轨的机会。”

  马戈尔尼回国后写的报告在欧洲迅速传开,向昔日欧洲推崇中国的情节泼了一盆凉水,而中国也坐失了与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欧洲接轨的最后一次机会。

  面对欧洲的快速发展,中国却一无所知地停滞在那里不动了,直到220**年后,1978年,***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中国人才通过“真金白银”的好处理解了西方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贸易使双方得到好处。英国在19世纪以此理论为基础单边取消了自己的贸易限制,中国则在加入wto后以内外力结合的方式加速这一进程。

  以上是赛茨著作《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中的故事,这是一部被《德国财经时报》誉为“十多年来反映中国的最好的著作”。该书20**年在德国出版后,德文版已再版了十次,累计销量达500多万册。

  赛茨先生1934年出生,先在德国学习古典语言学、历史、哲学,后在美国福勒策学院学习国际经济和政治,他曾任外交部长根舍的政治秘书及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司长12余年,随之先后出任驻印度、意大利大使,继1995-1999年任驻华大使后,又出任驻日本大使。这样的学识和经历保证了《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的成功。

  德国人是最讲究逻辑的民族,而理性、客观、简洁正是赛茨作品的优势。他的作品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史,即中国从16世纪之前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到经历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崩溃,以至到当今重新崛起的过程。而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被赛茨描述的清晰、简洁,不仅结构完美,而且语言文雅、史料周全、评述贴切。

  由于作者的目标远大,以至于你把作品当成一部《简明中国近现代史》也不为过。但是,简洁的文风和深刻的抽象能力,使得赛茨可以抓住要害,把握其作品主旨所需要的内容。

  该书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介绍古老中国富有盛名的历史,她数百年间在国家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诸方面作为世界最进步的文明国度的辉煌时期;第二部是关于中国在19世纪那最灾难深重、最难以叙说的衰落;第三部讲述在*的领导下,重新站立起来的新中国;第四部是***时代,那是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阶段;第五部是**时代,是继承邓的遗产,进行最艰难的改革并且把国有企业逐步导入市场经济轨道的阶段。

  为了解释一个强大的国家为什么会在220**年前衰落,为什么会在220**年后复兴,赛茨把研究的架构拉得很长,而且还专门拿出一章来分析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一个靠伦理道德的凝聚力治理的国家”,赛茨的研究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文化并不具备侵略性。

  研究了儒家文化和中国宋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后,赛茨的结论是“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与儒家的道德和统治体系并不协调”,这导致了中国在1520**年这个人类历史的重要分界点上没有走出另一条道路。同时,他甚至由北宋王朝被区区600万人的女真族灭亡,得出了“儒家道德及其管理体制中的第二个弱点”:无力抵御任何军事力量,怀着一种和平主义的信念,认为凭借自己的道德优势足以抵抗任何来犯之敌。

  赛茨的作品在德语世界已经获得了声誉和欢迎。其实,对中国读者来说,更应该阅读这样一部外国人视角的中国“大国史”。读完此书,可以得到的最大感慨,应当是德国人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客观的研究视角。

  而这两样东西,似乎是中国人传统中所不足的。因此,尽管对中国的历史我们也许熟悉得多,但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自身的民族情结,很可能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原本应该对自身有所助益的结论,这也正所谓是“只源身在此山中”。历史是一面镜子,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是一面多棱的镜子。

  赛茨在其作品的最新中文版本序言中还对中国寄予了新的希望,“现在的中国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和规模,以至于它为自己也为整个世界提出了一项这样的重大任务:要以新强国的姿态和平地加入到世界体系中。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消除恐怖主义、维护环境和形成平等而稳固的经济关系诸方面,中国不仅要有责任感,而且已经开始行动起来”。

  更重要的是,赛茨对如何应对中国的大国复兴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陈旧的工业和技术强国必须有意识地让位于新的强国,这在经济领域就意味着,面对“中国的挑战”不是凭借贸易保护主义去维护本国的劳动市场,而是要靠大规模的结构改变来适应发展。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党员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

  20**党员读书心得体会

  [党员读书月个人心得体会]20**党员读书心得体会(2篇)

  《大学生读党史》将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直到**大的召开的历史活生生展现我们面前,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资政育人的教科书,让我们的研究生党员同志通过接受党史教育了解党的优秀光荣传统,了解党的政策和策略的发展轨迹,通过读党史了解党的光辉事迹,鼓励我们不忘记前辈付出的心血,努力学习做好专业研究为党的光辉事业添砖加瓦。

  近代的中国和中华人民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与官僚主义三座大山的迫害,民不聊生,军阀割据,列强入侵,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共产党就在这种环境中孕育而生,并为探索救国道路不懈奋斗。我党的第一次、第二次会议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确立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纲领一直引导者中国共产党员同志展开对敌斗争。中国共产党在纲领的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并且开展了伟大的北伐战争,并迎来了全国的大革命热潮。可惜由于我党内部出现的右倾错误和蒋介石集团的*本质等原因导致轰烈烈的大革命走向失败。大革命失败后,我党即时修正错误,走向武装反抗的道路,开辟了独特的革命道路,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革命思想。中国共产党不断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且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通过国共第二合作和八年艰苦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将日本帝国主义驱离中华大地。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了和平,国民党*派再次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发动了内战,中国共产党组成第二条战线领导中华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全面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复兴的探索之路,其中经历了不少失败和挫折,但是我党能够及时总结失败的原因,在经济、政治、军事建设上面取得了伟大的进步,并且还成功粉碎了林彪集团和*。文化革命结束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迎来了gg开放与社会主建设全面展开的新时期,十二大把经济建设确认为我国各项工作的中心,十三大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gg开放”的基本路线,实践证明这条路线是gg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从此我国全面走向了全面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道路,其中还诞生了***理论、“***”重要思想和***等重要的理论,它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除了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历史重大事件的理解之外,还充分的认识到或者学习到,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要有面对困难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党的精神在于其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一批又一批的共产党人在敌人的刺刀下,怀着坚定的革命精神,不畏牺牲开辟着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其次要有团结同志,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我党在革命过程、建设过程中,甚至理论构建过程中,每个优秀的共产党员都能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将个人荣誉感与集体荣誉感,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有效结合起来相互提携,共同进步,能够向着党的使命共同奋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党在几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思想,***理论、“***”重要思想和***等,这些理论都是优秀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再次,具有批判性思维和有错就改的品质,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在革命与建设中能够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国情批判性的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右倾”,“左倾”错误,但是我党每次都能积极的承认错误,并且反思错误,不断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进;最后充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等脱离实践,脱离国情的理论曾经给我党的革命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优秀的共产党员都非常重视从实践中提升理论,通过实践检验理论,采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处理和解决各类问题。读书笔记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因此在学习工作中,我们应该具有不畏困难的精神,勇于在研究领域开拓进取;多与人沟通合作,积极联系群众,建立团队共同完成任务;批判性的接受新事物,能够联系实际来搞好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深入实践,将所学知识与一线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作为预备党员的我热血澎湃,深知自己肩膀上的责任重大,我们要继承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怀着为人民服务的心认真学习和工作,克服困难,不断在本专业领域开拓进取,紧密联系实践,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党员读书月个人心得体会20**党员读书心得体会(3篇)

  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已经走过了90年风风雨雨。其从星星之火到现在的发展壮大,经历是几经波折遇坎坷,在波涛汹涌的国内国际中慢慢摸索前行,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这里我想澄清一下“党旗飘飘,共品书香”活动中,在众多红色刊物中,唯独选择了《党史资料》。党史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党的建设的经验、领导武装斗争的经验、执政的经验、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等等,以及经受挫折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作为年青的一代,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对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党的优良作风,对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和有益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的教科书。

  简言之,看过《党史资料》,让人感觉是历史的传奇故事,真实而又让人惊叹不已。我对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可以作一下总结:

  一、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独立和复兴的希望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更是有唐宋的辉煌,成为世界强国。然而封建主义社会的封闭终究导致了国际的落后,延续到清朝,官员的腐败,统治者的自我陶醉,让欧洲帝国主义列强有了可乘之机,用船坚炮利攻破了国门。自此,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主义国家。

  各种不平等条约、不公正待遇纷至沓来,侵略者们在我们的土地上耀武扬威,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残酷的现实让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中华人民面临的伟大任务即是民族独立和复兴。但是无论是农民运动还是官员的戊戌变法,还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驱除鞑虏,拯救中华,都没有真正成功。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中华人民巨大的鼓舞,是五四运动的强大动力。先进学生、沐浴着马克思主义春风,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他们后来都在慢慢的实践中,成为了我党的骨干。

  从1921年我党成立开始,在中国大范围内积极的宣传马克主义,组织和领导各地的工人起来斗争。积极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北伐。

  抗日战争中,高举起抗日的大旗,在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同日,*、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党的各级组织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我党积极开辟敌后战场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我八路军领导工农阶级展开了浴血奋战,忠于取得了抗日涨涨的胜利和民族革命的胜利。

  二、中国共产党发展是曲折坎坷的

  我党从建立到如今的发展壮大是不断的挫折、总结经验的过程,在摸索中前行。在组织领导工农运动中,发生了二七惨案,使我们认识到了敌人的强大,我们形成了统一战线的认识,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没有革命的武装斗争,仅仅依靠罢工或其他合法斗争是不行的。蒋介石在上海的“清党”使国共合作彻底破裂,我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八七会议上,会议彻底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受住了国民党的大围剿。中国革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局势的好转,加上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急性病又逐渐发展起来,“王明”的错误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受到损失,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修关的转折点,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到新中国成立后两次纠正左的错误,粉碎“*”,都是我们中国共产党血与泪的历史,让人感慨良多。

  三、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

  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党都承担了相应的不同的历史使命,国民革命时期积极联合国民党组成统一战线,进行北伐革命,推翻代表帝国主义势力的军阀统治。土地革命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抗日战争时期,英勇地抵制日本侵略者,保卫国家领土和人民财产,打倒了法西斯。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企图继续独裁,在我党继续谈判未果后,爆发了解放战争。在我人民解放军的英语战斗下,终于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人民恢复生产建设,发展生产力。进入70年代末,***同志高瞻远瞩,为实现人民小康生活,与国际对接,实行了gg开放。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我们党,是一直有着开放思维的党,其总是引领者我们人民前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我们的新中国。在迎庆党90周年诞辰时,作为一名新党员,我无比自豪和骄傲。我会以为新青年的活力去参与党的活动,履行党的义务。这么多的坎坷艰险,我们伟大的党都经历过了,凭借的是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不畏困难,积极做好身边的每一项工作。

篇3: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本

  20**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本

  【篇二】

  作为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儿童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年轻的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还存在着比较稚嫩的想法,而学习对于我来说是补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使自己能成为一名名师。

篇4:《致教师》读书心得(1)

  乐于做教师·幸福做教师

  ——《致教师》读书心得

  陈冬玲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回到教育的主人公——孩子身上,教师每天面对的不一样的学生,或外貌美丽、或乖巧听话、或聪明能干、或长相普通、或沉默寡言,其实这些词汇都是我们给孩子们贴的标签。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人人平等,人人重要。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朱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知识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只要老师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也是教师的意义。”

  “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朱老师通过《致教师》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怀、眼界、努力、思考、学习决定未来,说大一点就是决定未来的教育,决定未来的孩子。他真诚地期望,教师学会关注窗外的世界,关注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社会,关注国家的大事情,为培养祖国的脊梁而奋斗。

  最后,我想引用朱老师的一句话作为这篇随笔的结束:“我想,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篇5:《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万籁俱静,夜已深沉。当我静下心来认真品读新出版发行的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如获珍宝,爱不释手,如饥似渴认真品读起来。捧着这本沉甸甸的“精神夜宵”,逐字逐句、一页一页细细品味。通过阅读,受益匪浅,精神愉悦。《梁家河》一书扉页上xxx那句话让我最为深刻:“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xxx在梁家河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了有理想信念,并立志要为人民做点实事的青年。梁家河是三秦大地上一个普通的村子,但它却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更锤炼、成就了一位为民谋福祉的杰出领袖!

  一、实事求是,为老百姓做实事。

  知青下乡,当年不满16岁的离开北京,经过三天的旅途,来到了黄土高原偏僻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初到梁家河插队落户,他就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事实也正是如此,黄土高坡不仅接纳了,磨砺了他坚定的意志品质,更养成了他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梁家河的七年,xxx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打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办代销店、缝纫社、办磨坊、种烤烟、建菜园,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每件事他都自己谋划,自己动手,埋头苦干,遇到困难不气馁,千方百计要为乡亲们办成事,因此,村民们都相信他,啥事都愿意跟着他干。七年的时间里他为梁家河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使梁家河村大变样。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二、坚持学习,从未放弃理想。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著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习xxx始终没有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常常因为天黑夜深在煤油灯下看书,为凑近那点光亮而熏黑了脸和鼻子。“胸无江海心难阔,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心灵经常得到知识的滋养,就能在保持好心态中激发好状态,在好状态下更好地前行。正是如此,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们青年一代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找到了青春的答案,明确了奋斗的目标!

  三、心怀感恩、看中感情。

  王志平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当年在窑洞里,有一次跟他拉话时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着。”他真的是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可以说,近平不仅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而且对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梁家河人以宽广的胸怀迎接并容纳了这些来自首都包括近平在内的知青,把他们当成自家人。在那个粮食紧缺,家家生活困难的窘迫状况下,有一个叫李印堂的后生,跟近xxx系很好。李印堂在铜川当工人,有一次回家,带回来一两斤大米。当时在陕北,大米是很稀罕的东西,逢年过节都吃不上。李印堂让他母亲蒸了米饭,趁热亲自给端过去一碗尝尝。过了几天,还特意把这件事告诉了前来看他的好伙伴黑子,那碗喷香的、珍贵的白米饭让他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是一份真挚的感情、一份朴实的感情、一份值得用一生回忆的感情。

  不管在哪里,他都记得在梁家河跟亲人度过的美好日子,尽管生活苦,但是他的心是热的,为人民谋福祉,渴望亲人生活幸福的心是不变的。在他下乡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他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实情,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发生着变化。1994年、1999年、20**年、20**年、20**年等等40年间,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希望乡亲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40年间只要乡亲们有任何需求,他都尽量满足,给乡亲们寄钱、照顾看病、给村里通电、修学校、修桥……在懂得了“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时,他开始热爱这片土地,他用他的智慧、勤劳、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敢于实践的行动力为我们谱写了一名基层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时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为青年党员,我们一定要充分学习吸收、借鉴运用xxx七年知青岁月中展现的脚踏实地、勤学苦干的作风品格,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情怀志向,百折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意志,不忘初心坚定跟党走。始终坚持以“环境优美、教师雅美、学生尚美、课堂精美、活动真美、成果丰美”为发展愿景,为“大美东小”的辉煌明天增砖添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这本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读了这本书从xxx的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深刻体悟到xxx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和注重修生养性的精神。还记得书中写道:“那个时候的,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是知识的传播者,行为的示范者,更应该从xxx的身上汲取精神食粮,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为人师要做好表率

  己不先行,何以导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对学生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它爆发的内驱力是不可估量的。正人先正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教师应以德修身,以德服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教师要成为一名学习者

  首先,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学习,从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入手。博学多才对我们每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不是静止的,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因而,为师者要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三、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体现了对教师职业心态的高度关注。教师的职业心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应有的内涵,同时也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静下心来教书,才有可能提升自己,桃李满天下。只有静下心来,集中精力研究教学方法,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潜心致力于学术钻研,才能不断提高水平,充实自己,并把学科前沿的高精尖问题带到教学中去。

  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因为教师不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道德基因的传接者。教师的人生就是实实在在,就是默默无闻,就是不求索取。教育,是无私奉献的事业;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