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金都物业服务部关于暴风雨防范的温馨提示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3-24

  金都物业服务部关于暴风雨防范的温馨提示

  根据山东省气象台于6月23日08时45分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白天到夜间,全省大部地区有雷雨天气,局部有冰雹,为了减少暴风雨引发的自然灾害,提醒广大业主做好自我防护措施:

  1、尽量减少外出和户外活动,关好门窗;

  2、将阳台、露台上摆放的的各种物品及时收回到室内,特别是摆放的花木、装饰材料,要加固以防被大风吹落而发生意外砸伤楼下行人和车辆;

  3、一楼带私家花园的业主,请将花园内相关物品做好防护,防止高空坠物砸坏您的物品;

  4、检查自家阳台、露台地漏管道是否畅通。

  5、妥善安排或照顾家中老人和小孩,防止发生意外;

  6、有车库的业主请您一定将车辆停放在车库或车位内。因强风暴雨,西区停车场负三层有车位、车库或储藏室的业主,请将您的车辆暂时有序的停放在负二层无牌的车位上,并将储藏室的贵重物品取出并妥善管理;在东区小区内停车时不要将车停在树下,车内不要存放贵重物品,并检查车窗、车门等是否关好;

  7、如遇雷电时,请您及时关闭家中电器的电源,不要在有雷电的时候使用手机,准备好照明工具,以防临时突发断电所需;

  如有紧急情况请联系物业电话:15753998958。

  祝您生活愉快!

  金都物业四星级金牌管家

  您的满意就是我们最骄傲的成就

  如需帮助请拨打服务热线:0539-7319077

  服务监督电话:0539-7611777

采编:www.pmceo.cOm

篇2:墙体裂缝产生原因控制和防范措施

  随着我国住房商品化的进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建筑物墙体裂缝的控制要求更为严格。由于建筑物的质量低劣,如墙体裂缝、渗漏等涉及的纠纷与官司越来越多,建筑物的裂缝已成为住户评判建筑物安全与否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和首要的质量标准。因此加强砌体结构的抗裂措施,已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

  引起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温度、干缩,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设计施工人员缺乏经验等。根据工程实践和统计资料,这类裂缝几乎占全部可遇裂缝的80%以上。而最为常见的裂缝有两大类,一是温度裂缝,二是干燥伸缩裂缝,简称干缩裂缝,还有一些是由温度和干缩共同产生的裂缝。

  (一)温度裂缝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最常见的裂缝是在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如在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块)灰缝的水平裂缝,以及水平包角裂缝(包括女儿墙)。同时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而混凝土顶板的线膨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故顶板和墙体之间的变形差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的分布为两端附近较大,中间渐小,顶层大,下部小。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不再继续发展,裂缝的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略有变化。

  (二)干缩裂缝

  烧结粘土砖,包括其他材料的烧结制品,其干缩变形很小,且变形完成比较快。只要不使用新出窑的砖,一般不用考虑砌体本身的干缩变形引起的附加应力。但对这类墙体在潮湿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而且这种湿胀是不可逆的变形。对于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如混凝土的干缩率为0.3~0.45mm/m,它相当于25℃~40℃的温度变形,可见干缩变形的影响很大。轻骨料块体砌筑的墙体干缩变形更大。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如砌块出窑后放置28d能完成50%左右的干缩变形,之后逐步变慢,几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缩。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但其干缩率有所减小,约为第一次的80%左右。这类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如房屋内外纵墙中间对称分布的倒八字裂缝;在建筑底部一至二层窗台边出现的斜裂缝或竖向裂缝;在屋顶圈梁下出现的水平缝和水平包角裂缝;在大片墙面上出现的底部重、上部轻的竖向裂缝。另外不同材料和构件的差异变形也会导致墙体开裂。如楼板错层处或高低层连接处常出现的裂缝,框架填充墙或柱间墙因不同材料的差异变形出现的裂缝。

  (三)温度、干缩引起的裂缝及其它裂缝

  对于烧结类块材的砌体最常见的为温度裂缝,面对非烧结类块体,如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也同时存在温度和干缩共同作用下的裂缝,而其裂缝后果往往较单一因素更严重。另外设计上的疏忽、无针对性防裂措施、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质量差、违反设计施工规程、砌体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也是造成墙体裂缝的重要原因。

  二、现有控制裂缝的原则和措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控制墙体裂缝的实用方法,并根据裂缝的性质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预防和控制裂缝的措施。同时一些措施也被引入到《砌体规范》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的来说,我国砌体结构裂缝仍较严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设计者重视强度设计而忽略抗裂构造措施

  因为裂缝的危险是潜在的,尚无结构安全问题,不涉及到责任问题。设计者在强度方面作必要的计算后,很少单独提出有关防裂要求和措施,更没有对这些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调查或总结。

  (二)我国《砌体规范》抗裂措施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砌体规范》未考虑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温度、湿度等的巨大差异和相同措施的适应性。同时《砌体规范》中伸缩缝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因建筑过长在结构中出现竖向裂缝,它一般不能防止由于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形和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

  在这方面,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预防和控制墙体开裂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在较长的墙上设置控制缝(变形缝),这种控制缝和我国的双墙伸缩缝不同,是在单墙上设置的缝。该缝的构造既能允许建筑物墙体的伸缩变形,又能隔声和防风雨,当需要承受平面外水平力时,可通过设置附加钢筋达到。这种控制缝的间距要比我国规范的伸缩缝区段小得多。二是在砌体中根据材料的干缩性能,配置一定数量的抗裂钢筋,配置抗裂钢筋的数量(含钢率)和效果,是普遍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用钢量和造价的涨幅问题。

  三、防止墙体开裂的具体构造措施

  在综合了国内外砌体结构抗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更具体的抗裂构造措施,它是对“防”、“放”、“抗”的具体体现。

  (一)防止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化与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宜采取下列措施:

  1、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

  2、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m;

  3、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宜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

  4、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第6.3.1条的规定外,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二)防止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可采用下列措施之一:

  1、设置控制缝

  控制缝的设置位置:

  (1)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

  (2)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

  (3)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

  (4)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

  (5)竖向控制缝,对3层以下的房屋,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层的房屋,可在建筑物1-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

  (6)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但在该部位宜做成假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

  (7)控制缝做成隐式,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于12mm,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如聚硫化物、聚氨脂或硅树脂等填缝。

  2、控制缝的间距

  (1)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

  (2)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

  (3)在转角部位,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3、设置灰缝钢筋

  (1)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mm;

  (2)在楼盖标高以上,楼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和靠近墙顶的部位;

  (3)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mm;

  (4)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于600mm;

  (5)灰缝钢筋宜采用小螺纹钢筋焊接网片,网片的纵向钢筋面积不小于25mm2,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6)灰缝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便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

  (7)灰缝钢筋两端应锚入相交墙或转角墙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00mm;

  (8)灰缝钢筋应埋入砂浆中,灰缝钢筋砂浆保护层,上下不小于3mm,外侧小于15mm,灰缝钢筋宜进行防腐处理;

  (9)当利于灰缝钢筋作砌体抗剪钢筋时,其配筋量应按计算确定,其搭接和锚固长度尚不应小于75d和300mm;

  (10)设置灰缝钢筋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4、在建筑物墙体的楼盖处和屋盖处、墙体的顶部、窗台的下部设置配筋带

  (1)配筋带的间距不应大于2400mm,也不宜小于800mm;

  (2)当配筋带仅用于控制墙体裂缝时,宜在控制缝处断开,当设计考虑需要通过控制缝时,宜在该处的配筋带表面做成虚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位置;

  (3)设置配筋带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篇3:物业管理设备风险防范

  首先,物业管理企业与发展商或业主委员会签订物业管理合同承接物业时,应当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查验,与原发展商或业主委员会、原物业管理单位进行交接过程中,应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交底和记录,了解以往曾出现的故障和隐患,各方进行书面确认,这些记录和情况作为以后防范风险的参考资料。对于交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损坏和人为原因造成的事故,根据不同情况,确定责任和修复费用的承担主体。

  在办理物业承接验收手续时,物业管理单位应向建设单位接收下列资料:

  (一)竣工总平面图,单体建筑、结构、设备竣工图,配套设施、地下管网工程竣工图等竣工验收资料;

  (二)设施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保养等技术资料;

  (三)物业质量保修文件和物业使用说明文件;

  (四)物业管理所必需的其他资料。

  这些基础技术资料都是物业管理服务所必须的,也是提高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所必备的文件,法律风险的防范是建立在设备和设施本身技术风险防范基础上的:尤其在小区和大厦建成时间较长以后,隐患和事故发生的机率逐年增加,风险的系数也在逐年增大,因此大量的设备和设施需要重新中修、大修,甚至进行更换,上述资料就更为重要和不可缺少。

  在各方交接的过程中,向新的物业管理单位移交上述全部资料,是原发展商、业主委员会和原物业管理单位应履行的法定和合同义务,如果不履行,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物业管理单位根据上述规定,应首先明确自己的管理责任范围,管理责任范围决定风险责任承担的范围。建筑物即房屋中基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如业主自己房产入户门以内属于业主自己维修和养护的范围,相应的责任和费用都由业主承担;由业丰的窗户坠落、业主在阳台放置的物品或者悬挂的物品坠落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失的,由业主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如果证明是受害人的故意行为造成的,由受害人承担责任。在此种情形下,无论是业主或非业主使用人的过失行为造成或者足业主的未成年子女、来访的未成年人的行为导致的损害,业主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物业管理单位分清上述责任,是防范自身风险的举措之一。对上述责任问题,物业管理单位应在小区和大厦积极公开宣传,让广大业主和非业主使用人清楚地了解上述责任分担,促进业主和非业主使用人防范风险意识提高,降低小区和大厦整体人身和财产损害事件发生的机率。

  物业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防范风险意识是物业管理单位防范风险措施具体化和落实的根本。工作人员的防范风险意识指导他们曰常的管理服务行为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没有工作人员的防范风险意识,一切防范风险的措施都将成为空话。

  为防范风险,物业管理单位必须对所管理的全部建筑物本体公共部位、公共和共用设施和设备,积极按照经业主大会通过的各项管理制度的规定,做好同常和例行的检查、维修、保养工作,保持建筑物本体公共部位完好,公共和共用设施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对房屋公共通道所属的窗户和公共天台、通道、空中连廊区域的绿化应定期检查是否完好,是否需要更换,考虑在台风等特殊天气时是否可能发生损坏,从而导致人身和财产损害,造成物业管理单位承担法律的赔偿责任。

  为培养物业管理单位工作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除对工作人员进行公司管理制度的培训和规范操作的训练,还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法律知识培训,法律规定和大量的现实生活的案例,同行业和其他物业管理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损失、鲜血事实,甚至生命的教训是对风险防范意识培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既直观又深刻。案例是物业管理行业实际操作与法律规定相结合的最生动的实例。通过培训,工作人员对照案例中的行为,分析自身行为的潜在风险之处,加以纠正和规范自身行为。作为物业管理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和管理处的主任不仅需要知道规范的管理制度,还需要知道为什么制定如此的管理制度,如此的规范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才能有效地在物业管理服务中控制和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

  作为物业管理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将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折不扣地贯彻在日常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中,很多物业管理单位都已经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但往往过多地流于形式和表面,没有与法律风险的防范结合在一起,造成风险防范不是很有效。物业管理单位的各项制度的草拟应加入法律专业人员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各项工作的管理流程的设计也应征求法律专业人员的意见,将风险的控制真正落实和渗透到具体工作的每个环节中,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规范性和法律风险,提高整体的管理效率。随着社会专业分工的日益细化,物业管理单位应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为企业提供法律专业服务;除对物业管理单位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提供法律专业意见以外,针对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出现的纠纷和事故,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应对和处理,还应征求律师或法律顾问的意见,将法律专业知识与物业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证据保全工作,依照法律规定采取谨慎有效的应对措施,为日后分清责任做好准备工作,避免责任和损失的扩大。事件发生后,相对人已通过律师发函或已通过诉讼、仲裁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物业管理单位需要第一时间将所有资料移交给律师或法律顾问,并由当时的经办人将事情的主要情况介绍给律师或法律顾问,由律师或法律顾问负责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和应对,以避免由于法律专业的不足,造成进一步的不利和责任的扩大。

  在建筑物及公共和共用设施、设备的管理中,物业管理单位全体人员应特别明确的一个问题是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按照民法通则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由于建筑物及其他设施或附着物、悬挂物和坠落物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害诉讼,举证责任由建筑物或设施的管理人才和所有权人承担,通俗地讲就是损害发生后,不是由受害人向法庭证明损害发生的原因,受害人只需要证明损害结果和该结果是由建筑物或设施导致的。而物业管理单位在法律上有义务证明自己在管理过程中是没有过错或损害结果是由受害人的故意行为造成的,如果不能证明这一点,法庭将依法推定管理人和所有权人负有过错责任。

  物业管理单位所管理的房屋共用部位和公共、共用设施、设备的所有权人足 小区或大厦的全体业主,受害人很难向所有权人追索,而且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也难以操作;同时根据物业管理单位与发展商或业主委员会的物业管理合同的约定,通常由于管理责任造成的损害也是由物业管理单位承担的,因此物业管理单位无疑是要承担责任的。鉴于此,对于容易发生损害的设施设备的区域,应建有相应的监控设备,对现场进行监控和录像,定期存储,否则难以履行举证义务,将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另外,物业管理单位平常对房屋、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等应进行书面和现场施工记录,如果是委托其他专业公司和人员完成的,应签订有关合同,保留履行合同的所有证据,以证实自己已履行了善意的管理员义务。同时如果因为其他公司履行合同不符合合同约定或不符合法律规定,造成第三人人身和财产损害的,可以向该公司追索,以降低物业关联单位的风险和赔偿责任。

  物业管理单位将物业管理中涉及的电梯、绿化、清洁等专项管理,委托给专业的公司,由专业公司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上述分项发包形式也是物业管理单位防范风险的措施之一。

  物业管理单位在专项管理分包中,选聘电梯、绿化、清洁等专业公司时,首先必须审查承包公司的法人资格和专业资质;电梯维修保养专业公司不具备专业资质从事承包工作,不仅是违反法律规定,被法律所禁止,同时分包给没有专业资质的公司,物业管理单位负有明显的主观过错。如果设备造成业主和非业丰使用人的人身和财产损害后果,物业管理单位将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二,在物业管理单位与专业公司的承包合同中,应明确约定,专业公司在承包期间因维修保养不善造成设施本身的损坏或给第三人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失的,由专业公司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

  一些物业管理单位为追求更大的经济利润,自己单位在未取得相应资质的情况下,委派单位内部人员从事电梯设备等日常维修、保养,形式上采用挂靠有资质单位的名义,每年交纳一定的管理费。这种做法是违法的,实际上承担了巨大的法律风险,上述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公共和共用设施、设备的管理和养护过程中,如果发生事故和损害事件,应向有关部门报告,由相应的部门对时间进行调查,并作出调查报告,对事件和损害发生的原因进行认定;该原因就是日后各方包括法院认定过错和责任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唯一依据。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当时未进行调查和认定,在诉讼过程中,由于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已太久,很难查清和证明原因;而法院也不是专业机构,只能依法委托专门的机构进行鉴定,但时间太长、现场已不存在,专业鉴定机构也无法鉴定,如此举证的责任就依法落在物业管理单位身上,物业管理单位也处于无可奈何的境地,将不得不承担举证不能的败诉后果。事件和损害发生后,应积极面对,暂时的回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责任也是无法摆脱的。

篇4:物业管理自然灾害防范管理办法

  1.目的:规范公司防范自然灾害的流程、措施,避免、减少自然灾害可能对顾客与公司造成的损失。

  2.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

  3.方法和过程控制

  (1)公共预警信息的收集与发布

  【1】公司前台负责接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自然灾害预报信息并及时挂公司网,同时通知荔景中心和抗灾救援工作指导小组成员及各片区运营组信息管理员,由运营组信息管理员负责通知本片区各部门做好防范。

  【2】公司每位员工从公共传媒获得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等预警信息后,必须通知公司前台,前台经核实后,方可通报。

  【3】荔景中心或有控制中心的部门收到有热带气旋或暴雨天气时,即时将台风预警信号(白、绿、黄、红、黑色信号)或暴雨预警信号(黄、红、黑色暴雨信号)在《工作信息记录本》上进行登记,并向本部门各业务负责人通报,要求在半小时内通报完毕,并每隔2小时对现场岗位通报一次,直至预警信号解除;通报时须记录各业务部门接受信息负责人的姓名、接受时间。

  【4】各部门的信息受理人应在《工作信息记录本》上登记信息来源、时间和内容,并将接收到的预警信号即时通知本部门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应及时将信息传递给本部门所有人员。

  【5】智能化工程部在深项目组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好自身的各项防范工作。

  【6】当各部门接到“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及以上或“暴雨黄色预警信号”以及“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寒潮黑色预警信号”和“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后经部门负责人同意将信息即时向顾客发布,对发布的信息必须进行登记,并通过现场岗位来加快传递信息的速度和广度。

  (2)自然灾害防范工作的组织

  【1】当各部门接到“台风黄色预警信号”或“暴雨黄色预警信号”以上预警信号后,公司抗灾救援应急小组负责巡视各部门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当预示可能发生险情时应亲临现场组织协助抢险工作。

  【2】公司抗灾救援应急小组组织职能部门人员成立支援小组到各业务部门支援防灾抗灾工作。

  【3】片区分管领导为本区域抗灾救援工作责任人,负责指挥片区抗灾救援工作。

  【4】各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抗灾救援工作责任人,切实落实预防自然灾害的有效防范措施,现场指挥救援,保持24小时开通手机。

  (3)台风、暴雨防范应急措施:

  【1】组织抢险队伍、准备抢险物资,如沙袋、手电、防洪闸、潜水泵。

  【2】安排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检查给排水、供配电等机电设备,切断霓虹灯及有危险的室外电源,停止室外工程作业。

  【3】加固户外设施,如广告牌、路灯架及树木等;收回活动的公共设施,如公园椅、太阳伞、泳乐设施等;拆除临时设施。

  【4】安排人员检查管理服务区域内房屋的门、窗、阳台、天台,对家里无人而门窗未关好的房间,应用电话联系该住户进行预防。

  【5】安排人员检查疏通沟、井、渠、管道、地漏是否畅通、排污设施是否完好,同时做好应急防范措施。

  【6】居住在低洼地区的员工要随时做好防风、防暴的自救准备,预备好沙袋、潜水泵等防洪物资。

  (4)雷电防范措施:

  【1】当各部门接到“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后要及时检测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确保有效运行;停止各类户外作业,预防事故发生。

  【2】雷电发生时,切勿进入天台、大树下或在露天行走;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和桅杆;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等扛在肩上。

  【3】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接近其它导电性高的物体,应避免靠近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和金属构筑物。

  【4】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应离开水面以及其它空旷场地,寻找地方躲避。

  【5】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不宜进入无防雷设施的临时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

  【6】不宜骑摩托车、自行车,应该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

  【7】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电脑等电器。

  【8】不宜使用水龙头,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9】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提电话,以防二次放电伤人。

  【10】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5)疫情防范应急措施:

  【1】公司前台负责在疫情多发季节(夏季、秋季)密切关注收集媒体及卫生部门发布的疫情信息,并及时在公司内发布。

  【2】各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与防疫部门联系、核实并获得防疫方法,及时通知公司,并以通知的形式向顾客和员工传达,落实防疫措施。

  【3】各部门在接到疫情通知后,应对宿舍、食堂、办公区域进行全面消毒杀菌。

  【4】经消毒杀菌后,对现场进行彻底清洗,以保证疫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篇5:物业停车管理内容及风险防范

  停车管理是物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

  ( 1 )交通规则,交通进出口以及路线的规划布局等;

  ( 2 )指挥调度;

  ( 3 )收费管理,停车收费的管理;

  ( 4 )交通安全的管理。

  其重点是防止车辆的乱停乱放,做好小区内安全停车。

  做好停车管理,使小区内的车辆有秩序地停放,有利于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业主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 保证通道的畅通、保证行人的安全,做到最大限度地方便业主,防止车辆被盗、遭损等等。

  然而,随着停车管理在物业管理中的普遍应用,诸多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下文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出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物业管理企业作为微利行业,如何规避因停车管理而带来的高额风险?除加大防范力度外,将这部分管理项目承包给专业停车管理公司亦不失为明智之选。

  一、当前物业管理企业停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根源

  因停车管理产生的矛盾已经十分普遍,各种案例时常见诸报端。车辆丢失、剐蹭等事件的理赔纠纷频繁,物业管理企业往往因此而陷入不公平的索赔当中。

  1. 停车收费难。规划缺陷带来停车位的严重不足 ; 免费停车的习惯 ; 开发商前期车位费定价太低,物业管理公司被动上调停车费引发矛盾 ; 地面、地下价差太大,导致地面车位不足、地下车位过剩

  车位权属不明确,业主对交费不认同等等,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停车收费难度的加大。

  2. 停车需求激增。据建设部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停车位缺口平均在 60% 以上 ; 而相应的竟是配建车位的不足或被挪作它用,停车设施缺乏,地上有车无位,地下车库有场无车,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3. 小区乱停乱放及占路停车现象多。这样必然会堵塞消防通道和影响正常通行,引发安全隐患。缺乏停车管理的专业流程,是导致产生乱停乱放占路停车现象的主要原因 ; 一般物业管理企业对停车管理比较随意,没有预见因流程问

  题引发的后果冲突。另外由于缺少配建的自行车泊位也是原因之一,自行车乱停乱放,挤占道路空间和人行道。

  4. 停车交费观念淡薄,交费意识差。由于有关停车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宣传力度不够,停车收费产生纠纷继而会引发物业管理费收缴矛盾更增加了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误会。

  5. 物业管理人员对车辆管理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不能与车主进行有效的沟通,也时常引发暴力冲突和矛盾。

  二、解决目前“停车难”的办法

  剖析“物业停车难”存在的根源目的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 明确停车位的权属、明示价格。

  现行停车费价格的制定方法是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双轨并行。由于政府指导价相对较低,地面公共停车场供不应求 ; 而地下停车场、立体停车场多数由开发商自己定价,相对较高

  业主对停车场的权属问题及价格的合理性容易产生质疑,实际生活中极易带来分歧和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事先约定,开发商应在 《 房屋买卖合同》 中明确说明地下停车场是否由全体业主分摊并提供证明材料,如属开发商所有,则需约定停车费的标准,作为房屋买受人购房的参照条件之一,以避日后业主指责开发商随意定价之嫌。

  2. 增加停车位的供给,进行价格调控。

  面对资源稀缺问题,物业管理企业可以从增加供给和减少需求两方面做出努力。

  一方面,可以利用现有空地创造条件尽可能增加停车位的供给,如补建停车场 ; 没有空地的,可利用小区道路划临时停车场

  来缓解停车压力 ; 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解决车位不足的问题,比如修建立体停车库、绿地停车场,提高单位土地使用率。但这些工作都需要得到业主的同意和政府交管部门的认可。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价格杠杆适当抑制停车需求。业主把车停在小区地面或周围的路面,自己既省钱又方便,却苦了行人和过往的社会车辆。适当缩小地上停车场与地下停车场收费差价,把地上的车辆分流到地下停车场去。

  3. 提供政策优惠,促进停车场建设,推动停车产业化发展。

  扩大停车场建设是目前解决停车难的另一关键所在。要使停车场建设进入良性循环,就需要政府进行财政金融政策的支持,从而吸引民间资本的积极参与,并按企业经营方式推动停车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如何规避停车管理的风险

  停车管理现已成为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以车辆停放的安全便利吸引住户,并通过高效管理做好停车场的服务工作,如提供车辆清洗的专项服务等。但同时,物业管理行业也面临着停车管理的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停车场机动车辆的被盗。由于相关法规的滞后,往往在案发后的赔偿责任追究中,众多物业管理企业都陷入了不公平的索赔纠纷之中。

  目前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管理的项目都很有限,其停车场的规模也相对较小。这样常为了转嫁停车管理风险而向保险公司交纳较高的投保成本,如此将不利于物业管理企业的正常经营,停车管理费的收取可能还不够支付整个停车管理的成本。物业管理企业的利润来源主要是业主的物业管理费,如果还要消耗物业管理费来保障停车管理,对物业管理企业本身来说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成本风险,会带来整体利润的下降。

  在物业管理行业,一个矛盾没处理好,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可能导致业主委员会的声讨,甚至谋求其他物业管理企业进驻。在物业管理中,物业和车辆是业主的两大主要资产,因物业管理企业的核心优势在物业管理方面,所以其经营管理的重心自然就放在物业方面,停车纠纷势必在所难免。

  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一个企业靠单打独斗很难发展,企业、行业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利用不同领域的专业优势,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提升各自的市场竞争力。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将停车管理分化出来,交由专业的停车管理公司打理。如此一来,不但规避了风险,还可集中优势专注自身特长 ; 另外,高品质的专业停车管理也是物业管理中的亮点。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