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挪威的森林》读后有感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5-19

  《挪威的森林》读后有感

  --死者的安魂曲,青春的墓志铭

  《挪》是村上由短篇小说《萤》扩写而来,其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和印象式描述,以二十世纪代六十年代的事件、生活、个人感受为背景,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符号串联起现代青年一幕幕苦涩的爱情美梦。从“我”拥有恋人和爱情到最终失去她们,小说借此寓意了现代人理想、信念的破灭,表现了工业社会中人们对原有价值观崩塌后的迷茫和人们的内心孤独与相互间的不可交流,而这贯穿全文的孤独感,建立在死亡与病痛的光圈里。

  《挪》是一曲青春的哀歌,在个体与社会的边缘,拉上了一层朦胧的帘幕。其对未知的摸索,对青春的细腻感知,对成长伤痛的体验都十分深刻,它同样在对现世抗争和发问,与社会接轨,需要曲曲折折的不停试探、思索以及遗失。我喜欢《挪》,也许因我正值青春,太多思绪牵扯,撞了不少南墙,抖落了太多解不开的难题,迷惘,孤独,伤痛,遗失......都在笼罩着我的身躯。

  《挪》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因为它通俗完整,不同于村上其他作品那样,或拼图,或双轨,或交错,或跳跃的结构,没有神出鬼没的迷宫,也没有卡夫卡式的隐喻,它平铺直叙,有条不紊,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它几乎包含了所有的青春元素:连带与孤独,开朗与感伤,追求与失落,坚定与彷徨,充实与寂寞,纯情与放荡,时尚与乡愁,奔走与守望,无奈与救赎,忏悔与迷惘......它给人情感上的震动是极大的,而且极其全面、细腻,从身体的每一处感知细胞开始,向全身蔓延。

  我仍然记得,小说的题词写的是“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这本书最震撼我的就是不断的死亡以及生者的抗争。成长,便是与孤独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却又要活下去。而死亡的意义在于给生者留下唯有死亡才能够明白的东西,正如木月的死让渡边明白“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通过直子的死,明白任何哲理都不可能治愈失去所爱之人造成的悲伤,小说里,每个人都在摸索,抗争,寻求救赎,总有人死在探寻的路上,也总有人带着死者残留的意念孤独前行。

  而此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初美的死,在失去永泽后她选择与一男子结婚来消磨自己的执念,可终究无法逃避难以妥协,割了动脉,结束了生命。这个近乎完美的女人的死亡,代表着某种质的变化。在渡边眼里,初美身上有一种引起他情感震撼的东西,而直至时隔十余年,渡边才猛然想起,那东西类似于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恰恰就是在时间的长河里被遗忘的长眠不醒的“我自身的一部分”,热情开朗的木月、温柔可人的直子、娴静善良的初美甚至于纯粹迂腐的“敢死队”都具有这种东西--一种“纯真”的品质,代表着年轻时代才有的憧憬,这种憧憬随着他们的死亡而消逝,一次次直击渡边的内心,带给他疼痛,也指引着他继续摸索。

  书中一路弥漫着幽森的死亡气息,遗失与痛苦也指引着人获得真正的救赎。书中获得真正的救赎者,我认为只有渡边与玲子二人。

  渡边,一个孤独、被动而又温和随意的人。他没有太多的欲望,不喜欢被束缚,他是书里唯一有独立性的人,不同于其他任何人:害怕给人带来麻烦的直子、一心要成为强者的木月、主动适应社会规则的永泽、单纯死板逃避现实的敢死队、沉迷幻想稚气未脱的绿子、为永泽而存在的初美......一个为自己而活的人,才能够获得救赎。

  玲子前30年过得十分顺当,但依旧在为别人而活,缺少独立性。她钢琴弹得好,参赛获奖可以进音乐学院学习,但却不曾为自己弹过琴。她潜意识里一直在反抗,所以她的手后来才无法灵活使用,在遇到同性恋女孩骚扰后,她更是对自己是否值得被爱产生怀疑,乃至逃避,割裂与外界的关系。但玲子最终获得的救赎,是我在此书获得的意外之喜。在渡边的帮助下,玲子开始与现实社会接轨,尝试相信自己,开始新的探寻。

  《挪》让我懂得,青春是一场漫长而又孤独的摸索,也是希望与绝望的彼此消磨,总有遗失,也必有守望。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读《偷影子的人》有感

  读《偷影子的人》有感

  世界上另一个最懂我的人就是我的影子。我的影子很调皮,他会在我靠近别人时悄悄地偷走别人的影子,就这样轻松地,我偷走了别人的一个又一个影子。

  可影子们也很可爱,当我悄悄爬进我家的阁楼间的时候,他们会在每个满月的夜晚向我倾诉关于他们主人的秘密。有我最好朋友吕克长大后想成为医生的秘密,有那个总是跟我坐在操场长椅上畅谈的警卫员伊凡的秘密,还有在海边认识的那个会用风筝写字的聋哑女孩--克蕾儿,他们都是我年少时认识的人。

  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人都被深深地刻在我的影子里。童年的小镇,面包店最喜爱的半角巧克力面包,它们都还在。就像影子会跟随阳光一同出现一样,它们都是永恒的存在。

  影子之于我如母亲对我的爱一般,形影不离。当有一天,母亲病逝在屋前的庭院中,可我是最后一个才知道。为时已晚,所有回忆只当是母亲留给我最后的爱。而她的影子告诉了我一个多年感到困惑的秘密--即便父母离婚,父亲每年还是会看我开学典礼仪式。默默的爱一直跟随我的成长,像影子一样地悄无声息,静静守护我。

  其实,每一个我们自己影子都有着自己的印记。我常常幻想假如有一天我的影子会说话他会说出什么连我都不知道的秘密。他会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像玛丽和马克思之间的情谊一样,纯净至水,缓缓流过心间。他会在我难过时给我买最喜欢的巧克力派,让我快乐。他会

  在我快乐时给我最真挚的拥抱,会让我感受到莫大的幸福。即使在没有太阳的阴天也会偷偷跑出来让我陪他说说话,以解属于影子世界的忧愁和烦恼。他会是我的玫瑰花,我会是他的小王子,给他温暖的臂弯,与他促膝长谈,一齐看夕阳西下的夜幕降临。

  世界真是个惊奇的感叹号,如同丰子恺先生所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都可感恩。亲情,友情,爱情都是生命不可缺少之物。母爱如水,滋养我们干涸的心灵。每个醒来的清晨都有母亲忙碌的身影,那是幸福的影子倒映在我的瞳孔里,久久不能散去;父爱如山,承担对我们爱的责任之山,断背山的无尽之爱,藏得深沉,藏得隐晦,却又是如此明朗,我想阳光下父亲的影子一定是最高大的那个。

  当然,年少时的影子也会有喜欢的人,遇到那个她时,一点点地靠近她,就如同我们年少时的爱情,青涩,朦胧。简简单单的美好胜过一枚价值连城的钻戒。它晶莹剔透的光芒折射出年少时的影子情人顾盼流连的眉眼。

  作者马克~李维笔下的小主人公带着年少时的影子朋友,听过许多的秘密。他没有选择无动于衷,而是选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因为,袖手旁观,冷嘲热讽,从来都不是逃避无奈现实的理由。电影熔炉中有句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要是我们用一颗炽热之心面对挫折,乐观笑对时时为我们带来惊喜或惊吓的生活。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篇3:参加跳蚤市场有感

篇一:跳蚤市场心得

  跳蚤市场心得

  .在上个星期三下午,我们开展了图书跳蚤市场的活动,我很光荣的成为了本班跳蚤市场的收银员。对于这次活动我有深切的体会。

  以前都觉得收银员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收银员只负责收银,其他人各司其职,不会有什么难的。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现在看来,等我自己成为真正的收银员时,我才感觉到其中很多的困难,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那么容易,我想说,其实做什么工作都会遇到困难,没有一项工作是简单易做的,只有努力才能够做好!

  做收银员时,我忘记准备零钱,导致客人买书付钱的时候,我没零钱找给人家。后来还是本班同学自掏腰包拿出零钱给人家。后来等有了零钱我再换给同学的。这说明我准备的不够充分希望自已下次可以做好。

  还有就是人一多自已就感觉忙不过来,甚至多找了人家的钱,还好那位同学品质好,又换给了我,不然后果一定很严重。

  经过这次的活动是我得到了锻炼,希望下次还有这样的活动我还可以参加,我一定会比这次做的好的。

篇二:跳蚤市场感受

  跳蚤市场活动感受

  上星期五下午,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跳蚤市场”。

  一听到这个消息,全班都沸腾了,有人说:“要卖什么好呢?”“我们卖书吧。”“还是卖玩具吧”

  这是班主任说:“每个组都要有海报和照片,好了现在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分工或要卖什么。”

  我们组在讨论的时候,有人自告奋勇要拿画海报的纸,有人提议卖书和玩具……

  当天下午,我们到达指定地点后开始摆摊、挂海报等,我提议说:“我们轮流看摊行吗?”“植根办法不错”

  我先在六年级的摊位前逛了逛结果看中了一个小玩偶,便问道:“多少钱?”“5块”“便宜点呗”“那4块”“3块吧”“3.5”“3块”“3.5”“3块”“3.5”“3块”“好了看你这么坚持,3块卖给你了”“那谢谢了”我心满意足的付了钱。

  其实平常我并不擅长砍价,平时也没有太多的机会砍价,但经过了这次的活动,我学会了以前没他接触过的砍价。

  六年级一班黄梦园

篇三:跳蚤市场感想

  第三届跳蚤市场感想

  校园入冬寒,跳蚤百货全

  光阴似箭,来到西科大都已是第三年了。期间参加过不少活动,但是感触最深的应该是我们第三届跳蚤市场活动了。去年的时候,我还是以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在跳蚤市场上,时间在走,角色在变,然而不变的是作为营销人我对它的向往。而今我终于如愿以偿,真正成了一名“生意人”。从收货到活动结束,整个过程学习到了不少的东西,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 其实,谈到做生意,我们会不禁想起一些古训:和气客自来,冷语客不买,消息抓不准,肯定要亏本,问不烦,挑不厌,生意兴隆客满店,一样货,白样卖,嘴甜似蜜卖得快。然而,这次活动也切实证实了这些古训。

  一、 收获

  (1)团队协作方面

  我们组有七个成员,三个男生,四个女生。因为我们的货物大多是女生衣服,所以在衣物导购方面,主要是由三个女生负责,一个女生做好所售货物编码标价以及售价,以便后期我们整理总结。男生主要负责电子产品的导购。期间我们积极配合,不断寻求最佳的效率方式,也不断摸索自己的特长之处。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及互相了解。

  (2)语言表达方面

  在同客户讨价还价的过程中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应变能力加强。记得当时有一位同学问 “这个衣服是九成新的,为什么人家不留着呢?”我当时就立即微笑着对她说:“这个学姐(物主)热爱网购哈,你懂得!”当时,那个小妹妹就释然的微笑了。随后我让她试穿了衣服,接着说合身又很符合她可爱的气质,当时她我就决定买了,也没砍几块钱,以超出成本价20多元的价格成交。随后她还带她朋友来看,又迎来了下一笔生意。每当说服一位顾客成功购买时,我的心情是极其愉悦的,这不但是对我自己的肯定,也是自己努力的回报,心里很有成就感。

  (3)营销策略方面

  不得不承认做生意是很大一门学问,而策略更是重中之重。其中有一位顾客看中了一款包包,是我另外一个同伴迎接的。我们当时标价30元,这个包包基本上没用过的,可谓是全新。然而,这个女生一直压价,我同学比较善良,已经被压到23元了,可那个女生还想20元买下。我当时就直接走上出故意问了问价格,然后对我同学说“怎么能买这么低呢?不卖了!”我拿过包包重新挂上去了,那个女生立即说:“好嘛,好嘛,就23吧!”当然,我对我队友说的话只是为了卖出相应价格,她当时不太理解,后来就明白了。这以后,我们卖东西的时候配合更默契。在同学买了什么东西,都故意问一句多少钱啊,然后就说是我还不卖给你呢。一方面客户觉得自己买的值了,另一方面我们觉得过程很有趣,合作很愉快。

  (4)促销方面

  活动第二天,我们上了新货。是一些手工类的风铃,我们标价为:大的6元,小的5元:买两个8元,四个15元。同时买一些衣服等也赠送一些小东西如挂件,勋章等等。这个平台让我们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执行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印象。

  (5)自身素质方面

  其实我们常说要做到“问不烦,挑不厌”,可是当真正碰到了时就会耐不住性子。我自己是一个急性子,通过这次活动我锻炼了自己的耐力,变得耐心了一些。但是,我甚至路还很长,需要继续改不断改进。

  (6)服务方面

  古训道“见人三分笑,客人跑不掉”,事实确实也是如此的。热情是成功的基础,顾客的认可就是我们最大的肯定。每每有顾客走近或走进我们都热情招呼,如有试穿裤子一类的,也是放心的让顾客拿去试穿。我坚信对顾客的信任就是我们自己的信任。如果你是“感恩于心,服务于行”,你不会吃亏的,总会有回馈。

  二、 不足

  (1)货源方面

  我们的货源主要是从身边的朋友收集来的,在最后的核算中碍于情面,都是以高于成本价支付的。按照商人标准来讲,有悖于以利益为主的宗旨。所以,应该扩大货源,不只是丛身边认识的人入手,更该从陌生人处收货。

  (2)宣传方面

  我们的摊位的宣传语写的较小,走进了才能看见,不利于路过的顾客的观看。相对于其他摊位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他们做的好方面有:凭本团队的券可享受优惠;自己组成员作为模特试穿了衣服并拍照挂在了醒目之处;摊位横标较大,容易看见;“小蜜蜂”助阵吸引人群等等。如果,下次有类似活动时。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

  (3)态度方面

  对于意见货物以多少价格出售,与我们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是以商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能会尽力说服顾客高价购买;如果是以课程实践出发,我们可能会觉得卖出就好了,不利于我们技巧的提升。可能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态度上还要进一步有所改变。

  三、 总结

  “校园入冬寒,摊位百货全”确切地概括了我们的跳蚤市场货物齐全,热闹的场面。活动两天,都场地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最后一个下午,我们更是卖力积极高喊“大甩卖”。同学们都在急忙布置自己的摊位,而摊位上的各种工艺品和生活用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可谓是别出心裁。

篇4:阅读教育专着有感3篇

篇一:教育专着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专着心得体会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着,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说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

  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他的学习方法压根和你不一样,托马斯先生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种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在很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在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业上的残疾人,但这些标签被无情的贴到孩子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的成了学业上的残疾人了。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

  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

  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

  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优秀是教出来的》读书笔记

  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是再次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

篇二:教育专着读后感

  教育专着读后感(一)--《爱的教育》读后感

  读一本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而如今与书为友,享受这种温馨的感受是难得的,读书,收获安静的富足《爱的教育》,我感到爱是心的呼唤,是人间的春风,师爱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爱得越深,奉献得越多,正如一首歌所唱“有爱的世界生命之花处处开放,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教师献给学生的是自己的知识、智慧、时间、精力,我们所期盼的只是学生早日成长、成才,这种爱是高尚的,纯正的。

  读完《爱的教育》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小说主人公是三年级学生安利柯,但我认为与其说是安利柯,不如讲是在他周围的用全身心的爱倾注于他以及他一样的孩子们身上的师长们。他们的言行中洋溢着爱的氛围。所以,孩子们也变得可爱,纯洁起来。如:安利柯的母亲是个富于同情心的妇女。她会带着孩子们送布给报上记载的穷妇人。而且她十分体贴他人,善解人意。当安利柯发现这户穷人正是同学克洛西的家事,她又不时的强调:“不要做声!”以免伤害到男孩的自尊。当克洛西看到他们,她又暗示儿子去与同学打招呼,使克洛西十分感动。她还很会借机教育孩子。在告诉安利柯“万圣节”的意义时,她也会告诉他,他要用感恩的心去纪念许多英雄。安利柯的父亲似乎是从来都不对孩子“火”的,他总是会用很温和的语气来“训人”.当安利柯抱怨“先生的态度不好”时,他给儿子分析先生是事出有因,并非有意,并且告诉他,要谅解别人的一时无礼,还应敬爱辛苦的先生。学期结束,他会提醒儿子去向朋友们告别,以及去向曾对不起的人谢罪请求饶恕。他也很关心其他所认识的人的情况,生活里充满欢笑。安利柯的先生当然也不能不提。他对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关心,一点点的小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对犯错之后又认错的孩子从不多家指责,只是说一句:下次不要在再做这种事了。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家人,并告诉孩子们,这个集体是他们的又一个家。他对自己的行为从来都负责,自己犯了错,即使是芝麻点儿大的事,他也不会忘记道歉说:“对不起。”还有许多的人:如,他们都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们如何去关爱他人。整个世界充斥了一种叫作“爱”的空气,轻轻飘荡着,萦绕在每一个地方。这种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孩子们以及每一个人学会--爱。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为人师的同行们,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让我们教育着并爱着学生们!

  教育专着读后感(二) --《陶行知教育法》读后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

  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的。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叫,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

  教育专着读后感(三)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那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第一个感受:爱学生

  我曾经为自己选择了教师行业迷茫过,也为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泄气过,还为丢了学生想放弃教师这一职业。并面对几十个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时,烦心的事就接踵而至。今儿张三和李四打架,明儿王五不写作业,后天家长说某某学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没有一天消停过。渐渐地刚毕业时的雄心壮志渐渐隐退,我甚至也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当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教师的心胸要宽广,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非常的难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

  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

  这一事例不禁促发我深思:既然是在学校的“两分生”,还能很快成为一个技术很高的电视机修理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是否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其实,在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会遇到这样类的学生。如我班的陈瑶同学,在学习上我用尽各种办法,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很是懊恼,但是那次的运动会,我差点丢了她,却让我感受发生了改变,我觉得她不是那么讨厌,相反,我每天看见她有一中亲切感,不是她有何变化。而是我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同时也发现他的优点,她是我班最会扫地的学生,学习上她没有什么造就,但她将来准会是个优秀的保洁员。与此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旗帜鲜明地指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者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

  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第三点:多读书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

  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同行们,读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

篇三:阅读教育专着心得体会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清水九年制学校 付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活动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英语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

  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对于我来说,要学习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篇5:读成功人士林肯有感

篇一:读《榜样的力量—林肯》有感

  读《榜样的力量林肯》有感

  偶然的机会,阅读了榜样的力量林肯一书。林肯是美国历史第16任总统,也是第一位平民总统。他用智慧和力量平息了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内乱,实现了美国的南北统一。这位平民总统的崛起着实为后人竖立起了榜样的作用。

  这位长相奇特,甚至有些怪的平民总统出生在一位拓荒者的家里,在7岁时妈妈因病去逝,父亲为了养活家人外出拓荒,留下了年幼的林肯和姐姐相依为命。小时候的林肯由于家境贫寒,没有机会得到受教育的机会,随着年龄的长大,他会利用一切时间找任何机会去看书,甚至顾主家里只要有书看,工钱无论多少都好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成为了著名的律师,为他以后的从政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他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打动,当他向还在食不裹腹的父亲提出他将来要当一名律师时,他的父亲是那样的不解,甚至觉得自己的儿子在痴人说梦。当时的父亲为不误正业的儿子感到沮丧,直到后来的父子关系的恶化。但林肯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折服,在寻找梦想的路上,他当过运输工、在别人家里当顾工,为生计在不同的地方徘徊。他是一个真诚、忠实的人,当他顾佣在一家杂货店里工作时,他会为找错的几块钱跑几公里的路把差的钱送到顾客手中。他用他的诚实在感染着他周围的人,他用那幽默、诙谐的故事打动的周围的人。在他的思维里,永远是诚信第一,永远是以帮助加人为已任,所有的这些品质,造就了在当时美国状态下的林肯走向成功、。

  在当今和平年代下的我们,反思一下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品格是否也在倡导着这些好的品质,是否也在用这些品质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小到自己的个人梦、大到国家的中国梦。在工作中,怎样去坚持自己的梦想,怎样去坚守岗位。在与各部门业务的交互中,是否可以完成工作的统一。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秉承着为他人着想、立足于工作、以诚实的态度与人沟通,实现自己的梦想。

篇二:观电影《林肯》有感

  之前对于林肯的了解只限于“南北战争的领袖”、“解放黑奴的英雄”、“被刺杀的总统”这几个名号,对他生活的了解是相貌丑陋,曾经得过小儿麻痹症。这部电影让我真正地走进了林肯的个人生活以及内心世界。

  影片是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是林肯对于解放的黑奴的坚持,二十林肯对于家人的爱,期间夹杂着林肯内心的矛盾与纠结。

  林肯为了解放黑人奴隶的胜利,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首先是他要顶住几个世纪以来白人对于黑人的抵触排斥视之为下等的情绪,坚持人生而平等的主张,他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和非议,战争所带来的伤亡,士兵的疾苦,这些势必会在他的心中形成巨大压力。同时在带领北方军队作战的时候,大量的工作,让他只有很少的时间来陪伴他的家人,影片中有这样几个情节说明这一点:林肯因为举办宴会而造成了病重的儿子去世;林肯在夜深,工作结束之后将一人玩耍至熟睡的小儿子抱回卧室;在大儿子回家之后,林肯因为工作而没有时间来陪伴。 在大儿子毅然决定要参加军队之后,战争给林肯家庭带来的伤害达到高潮,林肯太太此时也发了疯似的指责林肯。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林肯也没有被多重的压力压垮,因为此时是拉票的最后时刻了,林肯亲自出马,依次到议员那,此时的林肯显得那么的淡然,他用平和的口气质朴的语言打动了那些摇摆不定的议员的心。

  一切结束之后,林肯终于有空花时间来陪陪家人了,然而或许就是天意弄人,林肯在与家人一同看戏时被刺杀。看到这时,我不仅唏嘘,可以说林肯将自己的后半生都献给了解放黑奴的伟大事业,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高尚的品格或许就是林肯一直被美国人所传诵的原因吧。

  电影中的林肯是充满灵活智慧的政治家,也是运筹帷幄的三军统帅;是痛失爱子的慈父,也是心怀内疚的丈夫。当他的国家处在最迷惘的一刻时,林肯以超人的远见将目光及于战争之外,把全部心血投入到改变一个国家前进方向的伟大博弈中。他想说服美国人民:当不同肤色的人抬头仰望,看到的将是同一片星空。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