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读书笔记《一个人的村庄》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5-12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读《一个人的村庄》有感

  书是语文老师推荐给我们的,说是本难得一见的好书。我本是不爱看散文的,因总抓不住作者晦涩的情感,一来二往便觉得没意思起来。

  首先看到的,是书的名字,给我以一种超然的感觉,便试着翻了一翻,果是本好书。很像今夜静谧的夜色,只少了那一缕清幽的桂香。但并不为少了这香而缺憾,反而因此更有自然的风韵。不温不凉的微风带动片片叶子,微微震颤扇来一股股温温的叶的清新。每多读一页正如夜色中多行一步,却又好像进入了一个新世界。每一片叶子都在传递它独特的气息。那看似不起眼的生命却独自骄傲地在世界一个只属于它的角落倾诉着衷肠。

  书的文字异常朴实,果真应了作者农民的秉性。原想着,文人学者到底骨子里还是有股酸气,轻易是不会下地干活的。我总以为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只用来颂扬的。生活的节制,繁重的农活会把人变得现实,想若离了豪华富贵,“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样的佳句又从何而来?生活的压力会压抑住一个文人的浪漫。这恰又是文人学者绝不能失去的。这正是刘亮程的伟大之处,他深入农民的内心,我从没有见过任何一个人把农民内心描写的如此透彻,把世界看得如此透彻。

  在《最大的事》中他曾这样描述时间。他说:“时间本身也不是无限的。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情的时间用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时间再没有时间。”我以前总认为事物总是可以消磨殆尽的,而时间却是无限的。不论作者的思想正确与否,他都给我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事物换可以一个角度来思考,原来人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度过。

  文中有许多惹人深省的观点,他没有站在一个人的角度,更不是站在一个文人的角度,他只是作为一个生命,自然的一份子,来陈述自己对周围生命的同伴的观点。例如,他在文中感慨道:“人把它们叫牲口,不知道它们把人叫啥。”是啊,太精辟了,人们总是自以为是,以为万物皆为我而生。作者却是真真正正地平等地对待了这些生物,它们进食,它们排泄,它们呼吸,它们争朝夕生存,它们与我们无异。我们用自己的狭隘的细想揣度它们,岂知它们亦有思想,知识我们不堪领悟罢了。

  更有一篇精妙的,叫做《寒风彻吹》。通篇讲述了作者和作者家人与冬天的故事。我知道文中的冬天定有丰富的深意,我尚不能完全领悟,但透过那冰冷的文字我竟不禁寒战起来。那冷透过书本,从四面八方向我袭来,我看到了作者内心的害怕,我也说不清楚这怕。只是,这袭寒冷也来的太猛烈了,那么肆无忌惮,那么锐不可当。那冷像凌厉的剑锋一样从我身旁滑过我只觉它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我该怎么办?我无计可施。正如作者文中说的:“但在我的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刘亮程有太多精妙的观点让我一一细读,如数家珍,只可惜现不能一一道来。又忍不住还想说他在《永远欠一顿饭》中写道的:“现在我还不知道那顿没吃饱的晚饭对我今后的人生有多大影响。人是不可以敷衍自己的,尤其是吃饭,这顿没有吃饱的饭,不可能下一顿多吃点就能补偿,没吃饱的这顿饭将作为一种欠缺空在一生里,命运迟早会抓住这个薄弱的环节击败我。”作者不太可能只单纯地在说吃饭,影射到生活中,竟发现每一件事都是这个理。“人是不可以敷衍自己的”,说的太好了。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这只有一次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放弃顾虑,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去改变它,做自己想做的。没有时间?可以不打篮球,可以不逛街。这样美妙的生命,切莫匆匆敷衍度过了。

  作者在全文中都是以一个农民的角度来描述生活中的点滴却然我看到农民最博大、最丰富的胸怀。原来作者的思想原比我想象中要单纯的多,或者说是纯粹的多。又或者,作者的思想即是全部农民的情怀,只不过农民们涩于言语又或不屑于表达而已。我也十分热爱与向往作者所描绘的那种心境,单纯到只有生命,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便能感受生命的律动。那一只只蚂蚁从我的眼皮底下穿过,它们太忙,无暇顾及我是不是对它们的行为好奇,它们就一只一只地走过……每个生命都忙于自己的事情,它们才不会为一个人停下来,也不会为其他任何一个其他的生命停下来。唯一愿意随随便便就停下来的,可能只有人类了,因为他们一心想要获得除生命以外的东西,然后渐渐失去越来越多的生命纯粹的快乐。

  说多啦!不过《一个人的村庄》真的是本好书,就凭它单纯的写作素材,朴实的文笔,就以鹤立鸡群了。有许多作品,尤其是当代作品,越来越浮夸,尽弄些浓词艳句来唬人,让读者见到一艘精华绝伦的纸船,虽说下不了海,远不了航,到底还是唬到了不少人,让许多人不及细看就叹为观止。再说现代作品的题材,什么穿越、盗墓、修仙,各种诡异题材大肆盛行。这些作品无论如何都少不了哗众取宠之嫌,用尽了读者猎奇之心。渐渐地,我越来越意识到真正使一个作者熠熠生辉的,是他们的思想而非那些华而不实的辞藻。当然,我才疏学浅,不宜妄论。但只是,我的读后感嘛,我免不了一抒己见了。

  真心喜欢这样洋溢着乡土气韵又毫无商业气息的文字。每一天就只要去生活就行了,不用为世俗所累。我想,我度过的最单纯的日子就是小时候了,确切地说,是刚出生的时候,那时,我什么也没有却又真真切切地拥有着全世界。当然,有时,我会细心地收集我有可能用心贴近自然的机会。那日早晨,我去买早饭,路过池塘,看到稀疏的荷花,泛起涟漪的水面,北风扫过的杨柳,清晨的风却分明明吹出了傍晚的落寞。我回来后,端了凳子,坐在阳台。我发现这是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好地方。有风吹乱我的头发不说,还有一只小鸟停在阳台的栏杆上,他是感受到了我并无恶意还是根本不在乎我的存在?我不得而知,我也不需要知道。还有好几只蜜蜂在我身上停留,我轻轻屏住呼吸,希望我的小客人能停留地久一点。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会怕它们呢?你不伤害它们,它们都懒得理你。阴阴的天,沉沉的风,静静的四周,耳塞里的音乐,时明时灭的太阳,摇摆的树枝,扭捏的树叶,哗啦啦地声响,自然的呼吸,清新的韵律。那一方阴沉的天,映着远处层层叠叠的电线塔,看一眼,目光便在风中凝滞。往事依稀在泛涌却又泛涌不起。虽才是十几二十年的心,却也积满了尘,若真的让心事一一翻起,尘起飞扬,当心晃了眼。我现想的是,在电线塔的那一头,有一片麦田,一条青埂,有我,一个人也好,有人作伴也行,在埂上,或停或走,或坐或立,自然随性。那一刻,没有作业考试,么有责任、负担,没有冷暖,甚至没有饥饿,没有呼吸。那一刻,多美妙,那大约是一辈子的宇宙也只有一次的逍遥。

  我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遇着一知己,寻着一个安静的地方,过一种淡薄的生活,生活也许不富足,物资也许很淡薄,每日或许多有劳顿,但我可以用心去体生活中简单的香气和质朴的情感。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自由与繁荣的国度读书笔记

  1、当作者谈到自由时,以奴隶制作为例子,这让我不禁想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当某一种制度曾经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做出过贡献时,要想完全推翻它是很困难的,因为这样一种制度曾经带给人们实实在在的好处和成功,收到人们的长期认可。甚至连曾经“深受其害”的人都以为这是命运,而非不公。

  一个人享受自由是不需要任何条件的,只要他作为一个人,只要他具有人的生命。而不论其心智是否成熟到可以应付完全的自由,不论其外形是否完全具有人类的一般体征。

  2、认为战争,且只有战争能够促进人类进步的观点是不无市场的,必须看到,有时候,为了师出有名,侵略者往往会宣扬他们发动战争是为了解救当地的人民于水深火热的独裁统治中。

  另外,我认为米瑟斯把自由主义者反对战争的观点与慈善家和仁慈家的观点区分开来是非常深刻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力而根本地抨击认为“战争是万物之父”的观点。

  3、在收入关系和财产关系的不平等一章中,米瑟斯对奢侈这种生活方式作出的精辟见解也让我摆脱了社会上对奢侈的肤浅的观念,醍醐灌顶。

  4、在“私有制和道德伦理”一章中,不知道这样理解米瑟斯对道德的理解是否正确,那就是每一个人因为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对整个社会并进而对社会中的个人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因为社会分工的存在,他的生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因此他会忌惮于自己的行为会最终影响到自己,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故而不去实施这样的危害行为。也就是说,道德从根本上依然是出于利己的考虑,尽管我们平时在遵守道德规范时也许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但在道德规范产生的一开始,也许是符合这样一种逻辑的。

  米瑟斯说道:“道德的真正价值不是牺牲本身。而是这种牺牲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只有在为一个道德的目的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前提下,这种牺牲才是合乎道德的。”

  5、“人的思想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武器。”

  6、重点看11章

  自由主义一贯从全人类的福利出发,探讨人类历史上的社会发展脉络,并思考最合适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因而,其得出的结论具有无可比拟的普适性,并且为多数历史实践所证明。过去,许多政治领导人总围绕着一个核心——“目的的正确性决定了手段的正确性”,从而要求民众为了国家的发展不断地作出牺牲。然而,自由主义认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应该是使得一国的公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因而要求人们做出牺牲以维持社会发展的论断是荒谬和值得怀疑的。试想,人民为了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而无论发展最初的目的如何于百姓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想,这要么是统治者为使社会发展服务于其集团利益而编造的愚民口号,要么是统治者的统治本身陷入了某种灾难而无力的表现。

  反自由主义宣传家们常将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不道德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谈到资本主义,就使人联想到一个心狠手毒、唯利是图的资本家,他剥削同类,无恶不作。事实上,自由主义所主张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是:资本家若要发财致富,唯一的途径是像满足他们自身需求一样来改善同胞的物质供应条件。而反自由主义的人们则要把反自由主义政策(例如关税保护、哄抬物价)造成的所有恶劣的后果统统归咎于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身。这是导致目前为止,仍有许多普通人对自由主义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让我们来看看米瑟斯是如何定义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不是宗教,不是世界观,也不是代表特殊利益的党派。它不是宗教,因为它既不要求信仰,也不要求牺牲,因为它的周围没有任何神秘主义的东西,还因为它没有什么教义;它不是世界观,因为它不想解释宇宙,因为它什么也没有对我们说,也不想说关于人的存在的意义和目的这种事情;它不是一种利益党派,因为它没有向任何个人和团体许诺某种特殊好处,它不想,也没有去营造这种好处,它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它是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上各种食物内在联系的学说,同时又是关于如何将这种学说应用到人在社会事物中的行为上面的学问。它不允诺任何超出社会和通过社会力所能及的东西。它只想给人们一样东西,和平地、不受干扰地提高所有人们的物质富裕程度,从而——只要社会机构有这个力量——使他们远离苦难的外在根源。减少痛苦,增加欢乐,这就是它的目标。”

篇3: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

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

一、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段摘抄下来。摘录词语,可以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分类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二、体会式。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

三、提纲式。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批注式。在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圈圈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画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如,*读书就经常采用批注法,有时整篇文章画满了符号,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意见。有的文章内容写得有出入,不符合实际,他就写上批语,提出修改意见。

五、书签式。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

六、卡片式。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在卡片上,分类存放。还可以按类别编上号码,写上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

读后感的写法:

分为三步:

一、引,

先写自己读了什么(包括书名、作者、内容梗概),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如:我今天读了《——》这篇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了解了什么是幸运,什么是不幸。

二、议。

这是读书笔记的重点所在。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引述原文重点的和让你感动的句子,加以分析理解。第二部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等方面的实际谈感想。

三、结。

总结全文。可写出自己的决心、理想、感想等。

《老人与海鸥》读后感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题目叫《老人与海鸥》的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老人生前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以及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表示了老人对海鸥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家族里的一员,这篇美丽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老人美好的人性和海鸥美好的品行。那份无私的爱,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但更让人激动不已的是,在这美好人性与美好品行之间相通着的东西----人与自然的和谐,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

不仅人有感情,动物也有丰富的感情。正如文中写的,老人死后,海鸥在他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正因正因为老人爱海鸥,所以海鸥才会去爱戴老人,去敬佩老人。为老人爱海鸥,所以海鸥才会去爱戴老人,去敬佩老人。些举动不是海鸥在给老人守灵吗?

人类啊,醒醒吧!只有我们去爱戴动物,动物才会来爱戴你的。但是说与做是两码事,光说不做假把势。所以我呼吁大家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摔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认为都不必打。只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得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吗?

3感悟

如果说现在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一意提倡要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话,那就来读读毕淑敏的这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吧。作者以对孩子谈话的口吻,真实地剖析了自己在“打孩子”时的痛苦心理,用冷静并且饱含激情的语言,叙说着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挚而又明理的厚爱。文中字里行间时时处处流露出的这种真情,可以让所有的母亲觅为知音,也可以让所有孩子的心灵受到爱的震颤。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用提问的方式设置题目,全文都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方式新颖,充分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文章之所以打动人心,首先归功于作者冷静有哲理但又饱含爱的激情的语言。虽然是表达自己对孩子深深的爱,但在语言上却体现出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深刻的哲理。“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不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这番话交待出打孩子的原因,冷静、深刻地剖析了“我”万般无奈,“被迫”使出“打”这一招的痛苦心理。“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道出了母亲打孩子的根本原因以及良苦用心,其中蕴含的焦虑、担忧、希冀和向往溢于言表,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份真正的母爱。“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这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这些语句用了比喻,用了灰色的幽默,写出了母亲打孩子时心里的凝重和辛酸,写出了作为母亲们的共同心声——打在儿身上,疼在娘心里。这些充满睿智和哲理的话,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一位母亲在爱的天平上面对真爱和溺爱的痛苦抉择,从而更好的表露出全文的主题——对孩子最深挚的爱。

当然,全文来看,最感人的还是那些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孩子无尽的爱的语句。“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在冷静的思考后娓娓道来,就像母亲打了孩子后,又抚着孩子的痛处悲声啜泣一样,使读者们的心也随之震颤。如此,更使得文章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篇4:《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读书笔记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读书笔记

田纪云

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环境以及公众需求的的不断变化,科技、通讯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的出现,政府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调整和变革的需求,各国政府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这种需求做出了回应,这种回应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政府改革。政府的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要政府存在,这一过程就不会停止。由于公众的生活和政府密不可分,公众对政府是密切关注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也时时在寻求政府更好地治理方式。现实的复杂性使得这种寻找与探索不是阶段性的,而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长久性,甚至可以说是永久性任务。

尽管变革在政府部门中是司空见惯的经历,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行政改革却极为特殊,不仅改革幅度扩大,而且变革的基本性质也被重新考虑。或许是由于变革无处不在及其基本性质使然,最近几十年所推行的行政改革在理论上难以达成共识。尽管在倡导“政府再造”的口号下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改革思潮,并被其提倡者用于同一改革方案的组成部分加以推行,但是这些改革思潮及理念之间固有的矛盾往往难以协调。因此,基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原因,了解支撑行政改革的相关理念就变得尤为重要,好的改革必须是协调的,或者其中的不协调可以进行适当的调适。因此,基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原因,了解支持行政改革的相关理念就变得尤为重要。盖伊˙彼得斯的《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这本书第一次系统评价了席卷全球的行政改革运动,并把各国政府的改革尝试和各种理念的观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被誉为对眼花缭乱的全球治理变革进行综合分析的杰出著作。

在本书中,盖伊˙彼得斯主要运用了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他总结了传统政府治理的六项主要特征:政治中立的公务员制度、层级制和规则、永久性和稳定性、制度化的公务员制度、内部管制和平等。针对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为了提高效益、效率和效能,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彼得斯对这些改革进行综合归纳后,将其分为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式政府四种改革模式,进而认为这四种模式是改善当代政府治理的主要方法。这四种政府治理模式各有不同的理论基础,适用于不同的政府体制。对每种模式,作者都从问题、结构、管理、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市场式政府强调政府管理市场化,参与式政府强调对政府管理有更多的参与,弹性化政府认为政府需要更多的灵活性,解制式政府则提出减少政府内部规则。

这四种理念是作者对当今世界政府改革模式的总结与概括,但同时这些理念也反过来影响和指导着各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实践。

市场式政府

参与式政府

弹性化政府

解制式政府

主要的诊断

垄断

层级节制

永久性

内部管制

结构

分权

扁平组织

虚拟组织

没有特别的建议

管理

按劳取酬;运用其他私人部门的管理技术

全面质量管理;团队

管理临时员工

更多的管理自由

决策

内部市场;市场刺激

协商;谈判

试验

企业型政府

公共利益

低成本

参与;协商

低成本

创造力;能动性

市场式政府

市场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当前有关政府改革的时代思潮是利用市场并接受这样的假定,即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无论是什么样的管理方法)几乎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优越于传统的公共部门的管理方法。在人们看来,传统的官僚制行政模式存在诸多问题,而市场模式被假定为能够解决公共行政中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市场模式,它只是一种对自由竞争优越性以及对一个理想化的交换与激励模式的基本看法(king,1987)。应用市场的方式来改革政府的基本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市场效率、官僚垄断、一般管理。

关于组织结构。市场模式的倡导者们设想,传统公共部门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它依赖庞大、垄断的部门,而这些部门对外界环境不能做出有效反应。解决公共组织在结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的方法应该是清楚而明确的。改革的一项主要原则是分散决策和政策执行的权力。打破大政府垄断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利用私人组织或者半私人组织来提供公共服务。权力分散也可以通过将大的部门分解成若干小的机构或通过将职权下放给较低层的政府机关等方法来实现。

关于管理。由于公共部门的职员被认为与私人部门的职员一样,因此其他的管理方式完全可以应用于政府部门。较为典型的做法包括政府人事管理领域已经开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同时,公共部门也正在进行着财政管理的改革,提倡购买者与提供者分开,并建立内部市场。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市场检验”或者说“签约外包”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采用,政府的工作已经引入私人力量和竞争。

关于公共政策制定。在市场式治理模式与官僚体制的作用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市场模式提倡将官僚体制的职能分散给多个企业型的机关,这些机关被授权独立自主地制定政策。另一方面,提倡市场模式的实际工作者期望这些拥有半自主权的组织遵守上级部门制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命令。但对于政府中的很多人而言,被迫遵守通行的政策信条实际上就是试图使公务员制度和政策制定政治化,这一矛盾难以调节。

关于公共利益。有关公共利益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应该根据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是否低廉来评价政府。其次,政府应该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再次,公民应该被看成是消费者和纳税人。公共利益除了可以影响政策制定,还能够有助于公民在市场中更自由的选择所需要的公共服务。

参与式政府

参与式政府的基本假设是,大量有能力、有才华的低级员工不能得到很好的使用,而且员工和顾客与公共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关系最为密切,对于相关的计划他们认识较深、掌握的信息也较多。这种方法进一步假设,那些被埋没的思想和才华如果能有效使用,政府将会表现的更好。因此,市政府更好发挥功能的方法就是鼓励那些一向被排除在决策范围外的政府组织成员参与到决策和管理中来。参与式政府意在强化组织内员工的参与意识并在公共组织中创造一种更强烈的参与气氛。公共组织中的基层官员是整个组织有效运作的核心;作为一个普通的现实存在的群体,基层官员的作用需要得到承认。参与模式也关心公民的参与和国家与社会间的关系。

关于组织结构。参与式模式更注重过程发生中的程序而不是结构。就某一层次来说,如果员工与服务对象都能参与决策,也就可以不需要正式的组织了。结构改革可以使参与更为便捷,因此,参与式政府认为公共组织的结构应该更为扁平,且应缩减高低之间的层级。公众一方面希望政府更具灵活性、回应性,同时希望政府更遵纪守法、服从规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

关于管理。参与式治理方法对公共部门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组织的低级员工和服务对象能否直接参与管理决策对其能否良好运转具有重要意义。参与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明确的把社会利益融入治理之中。

对于政策制定来讲,参与式管理方法更倾向于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该方法偏好于分权化的决策,组织的低级员工对政策制定会有相当的(但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力,组织本身在做出与其休戚相关的决策时,也更具有控制力。参与管理方法认为,官僚机构中的低级员工对政策必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关于公共利益。参与式国家的倡导者设想,公共利益可以通过鼓励员工、顾客和公民对政策和管理决策进行最大限度的参与来体现。这种参与至少可以通过四种机制来实现。第一,如果公民和员工认为政府服务不佳或制度运作不当,他们有权申诉。第二,通过增强员工独立决策和影响组织政策方向的能力来实现的。第三,公共决策应该让胡政策影响力的公众通过对话过程来做出。第四种参与机制,有赖于公民本身能够投入政策选择及提供服务的过程。

弹性化政府

就基本层面而言,弹性化政府是指政府有应变能力,能够有效回应新的挑战。弹性化是指政府及其机构有能力根据环境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而不是用固定的方式回应新的挑战。弹性方法的基本设想是在政府内部采用可选择性的结构机制,以取代那些自认为拥有政策领域永久权利的传统部门和机构。因此,该方法主张不断撤销现有组织,企图建立“摧毁组织”的原则。

关于稳定性和永久性。公共组织以及私人组织的稳定性和永久性也有其优点。历史悠久的组织可以引导政策沿着积极的道路前进。稳定性的消极特性认为,公务员习惯安定的生活,而且偏好终身任用制度。稳定性也是组织记忆的重要来源。组织记忆既是先前学习的宝库,也是未来学习的潜在障碍。虽然政府永久性有其吸引力,但是在弹性治理视角看来,恒久不变的组织结构会成为有效治理的障碍。现代政府组织已经开始向非永久性一面转变。

关于组织结构。弹性方法的基本设想是在政府内部采用可选择性的结构机制,以取代那些自认为拥有政策领域永久权利的传统部门和机构。该方法强调弹性,主张不断撤销现有组织,这样可以避免僵化造成的困扰,使政府拥有较大的弹性,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情况作出反应。

关于管理。临时性的组织具有明显的管理意义。弹性化的人事管理可以使政府快速而有效地对所面临的危机或迅速增加的服务需求做出反应。但是,采用这种形式,公务员对政府的承诺会下降,而且威胁到公共服务的价值和质量。公共部门的临时性和兼职性工作越多,越会削弱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追求卓越的动机。

关于政策制定。临时性治理方法较少涉及到公共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所起的作用。政府组织的脆弱性会减弱政府权力的传统来源并降低对现行政策的承诺。

对于公共利益,因为雇用较多的临时员工可以降低政府的成本,而组织因为永久性程度的降低,也可以避免大型计划浪费经费。公众会因政府的创新和较少的僵化而受惠。弹性化政府有关公共利益的另一方面的意义是,政策的连贯性虽是一件好事,但是要确定协调和连贯性的优先顺序却很困难。弹性化需要有超级结构来监督这些组织。治理通常和绝对权力有关,而与弹性化计划和政策无关。

解制型政府

解制型政府又称非管制政府模式。有关解制型模式的基本基本设想为,如果取消一些限制和制约,政府机构就可以将目前的工作处理得更有效率,而且还可能从事新的创造性工作,以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它的基本涵义是指通过取消公共部门过多的规章制度,取消过程取向的控制机制,相信并依靠公务员的责任心、潜力和创造力,来提高政府的行动水平,让政府更具有创新性和效率。解制模式认为公务员大都是由具有奉献精神和有才干的人所组成的,他们愿意为公众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因而,如果能够放弃一些假定存在的控制措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保留了许多事后控制措施,但系统仍可能运行良好。

关于政府层级。中央政府在解制改革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地方各级政府的解制仍处于大力的宣传阶段,美国各级政府已经越来越多的进行解制改革。

关于解制与错误。有关公共部门解制的观点普遍认为,如果解制模式是由政府自己选择的,那么就必须接受可能出现的一些错误。第二种观点是,有些政策制定的目的在于减少某些错误,但却允许其他错误的出现。

关于组织结构。在解制过程中,有关结构方面的意义不多,结构远不如用来控制公共组织及其成员的法规和程序那么重要。其原因可能在于传统的层级结构可以接受。解制模式的倡导者认为,官僚结构是可以接受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可取的。其原因在于,解制将有助于废除内部人事控制的许多其他机制。其次,解制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发挥管理者的创造能力。但解制模式并不强调集中化的控制结构,相反,它允许单个的组织制定并执行自己的目标。对于政策制定,解制模式认为,应该赋予官僚组织更强的决策角色。

关于管理。解制模式的管理含义包括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一方面,解制模式的倡导者认为,传统的政府结构和管理管理形式并不像一些评论你家说的那么糟糕。另一方面,也即管制模式的另一个管理含义,与参与模式非常相似,解除管制促使更多基层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

关于政策制定。解制模式有关政策制定的含义比其他方面的含义更为清晰,这个模式主要关心的便是作出决策与执行法律的程序。解制模式认为,应该赋予官僚组织更强的决策角色。其逻辑思路在于,既然这些组织是思想和专业知识的总汇之处,那么就应该允许他们拥有更多的决策权。但是并不意味着倡导者认为应该取消政治集团的政策制定权。

关于预算。解制型政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预算和公共资金的分配。解制模式就其本质来讲,是用其他的控制形式来代替法令规章式的控制。解制模式设想,公共利益可以通过一个更积极的、束缚较少的政府来实现。关于协调,解制同样会使协调难度加大。

关于公共利益。解制模式就其本身来说,是用其他的控制形式来代替法令规章式的控制,而后者通常是公共部门用来建立责任制的方法。解制模式设想,公共利益可以通过一个更积极、束缚较少的政府来实现。

关于政府与社会。解制模式设想,一个更积极活跃且有干预性的公共部门,能使公共利益得到更好的体现。这一模式也认为,对现代社会来说,集体行为应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而非问题本身的一部分。解制模式认为,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只有通过集体行动才能解决。

结论

背景的重要性。改革至少代表了当代两种关于政府和公共事务的重要的、相互矛盾的思考方式。市场已经成为了所有企图改革政府的人士的口号。英美语系国家会成为改革的中心:英美语系国家是提倡自由企业和市场制度的发源地。政府(至少在美国和加拿大)经常受到私人管理顾问以及其他改革倡导者的影响。此外,英美语系民主国家的政府也比其他一些国家更需要不同类型的改革模式的相互配合。最后,由于宪法或政治理论并没有规定公务员制度的特殊作用(而在大多数欧洲大陆国家可能有此规定),因此在公务员制度中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就不那么急切。

普遍性的问题和不寻常的解决方案。以下所提到的三个一般性的问题与我们所讨论的每一个模式都有关联,这三个问题是:协调、发现错误与改正错误、公务员制度的命运。

协调。市场式改革方法所固有的一种观点认为,应用市场原则来为因政策协调不够而导致的效率损失进行辩护时会提高效率。参与模式认为协调是由下而上而非由上而下进行的。弹性模式对协调问题也有自己的观点。主张解制的人则认为,当法令规章需要协调时,就意味着这些法令规章已经失去了作用。问题在于,如何取代这些法令规章,解制方法并未提供多少指导。

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不论是政府是私人部门的组织,错误均在所难免,因此在任何时间都有很多的决策和很多的人试图矫正错误。市场模式所提供的答案最为清楚简易,但也许也最缺乏效果。市场模式认为,市场可以处理这些问题。参与模式则强调公民主动参与政治和行政过程的意愿。弹性模式认为,错误在所难免,但错误一旦制度化,就会成为大患,而且也会变成政策问题中永远待解的一部分。解制模式认为,摆脱公共部门中大量的不必要的和反生产力的管制,是矫正错误及提高公共部门能力的手段。

对市场模式来说,公务员制度并不以服务为宗旨,公务员是一群假公济私、自私自利的人,公务员制度是政府发展的头号大敌。参与模式认为传统公务员制度只是一个层级节制体系,因而在组织之内强调更多的平等。弹性模式认为公务员制度是良好治理的障碍,但公务员制度所提供的职业保障仍有利于公共组织实行更多的自身变革。解制式改革主张废除公共部门人事管理中存在的许多法律结构和控制结构。

改革的四种模式除了提出政府所存在的无数共同问题之外,也提出了有关政府和治理的意识形态概念。其中至少有两个模式(市场模式和参与模式)所提出的改革方法与更宽泛的理论和意识形态概念密切有关。另外两种改革方法在治理问题上则倾向于提出广泛性的解决之道,而不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特定的答案。虽然每一种模式的支持者都认为他们的独门功夫可以治疗公共部门所有的恶疾,但同时也认识到政府特有的缺点非常普遍。

对治理问题及其前景,作者认为应该有更独特的和更权变的观点。不同的改革者使用的是同样的术语,但说明的却是不同的事情。虽然每个人都有权选择使用自己的术语,但当同一术语被用来表示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式时,就会产生混乱。例如,“消费主义”和“选择”是市场方法和参与方法的主要概念。它们都有强化公民在政策过程中的角色的意思,但是两种方法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却不一样,选择“为例,它可以是指在一个提供服务的准市场中个人选择的权力,也可以是指参与政治过程以进行集体选择的权力。

探讨矛盾。许多矛盾已超越了语义学的范畴,因为其所涉及的根本差异是在“政府错在何处”以及“应该如何处理”等方面。当讨论的方向是在问题的认定以及干预的范围时,不同概念之间的不一致就很明显。市场方法和参与方法的倡导者对世界以及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就有不同的认识,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已越来越明显。在理念被转化成促使政策有效运作的计划和机制之前,由于理论探讨对政府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影响,因此两者间的矛盾可能并不重要。

这四种模式都对问题进行了诊断,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任何一个模式要想获得成功,都必须谨慎地考虑所采用的策略和战术。这些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对如何介入都有自己的办法,它们倾向于赞同(或实际上是设想)利用政治的力量去迫使变革或鼓励变革。

作者写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强迫人们在这些治理模式中间做出选择,而是为了帮助政府做出更好的选择,这四种政府改革模式不是必须选择,甚至仅仅是启迪和借鉴。就某种程度来讲,这些模式(尤其是市场模式)在现实世界中都已经在实施,它们不只有其意识形态上的理由,而且对相关的优点也经过彻底且不偏不倚的考虑。值得注意的是,各种模式并不是仅在一国或者某一层级的政府实行,某一个国家也不是仅仅采取了一种改革的措施,四种模式的总结是对理论的梳理,而非对现实的简单描述,不存在完全符合。每一种模式都各有其长处,但社会和政府也都会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因此,相关国家在对相关理论进行借鉴时需要立足本国实际,注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等现实条件,并对相关理论进行符合本国实际的调整,避免出现理论的水土不服,以取得理想的改革结果。

篇5:《老人与海》读书笔记记录卡

  仅供参考:《老人与海》读书记录表(五下必读书目)

  一、阅读启航

  【作品概要】

  《老人与海》是一部写陆地、海洋与天空的中篇小说,海明威在八周里完成了这部两万六千字的作品。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围了上来,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凭借《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作家心语】

  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

  ——海明威

  【名家评论】

  只有精神的胜利才能使我们感动,为其悲壮而落泪。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他最优秀的作品《老人与海》。这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海明威全部创作中的瑰宝。

  由于他精湛的小说艺术——这在其近着《老人与海》中有充分表现——同时还由于他对当代文体的影响。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语

  《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

  ——瑞典文学院院士霍尔斯陶穆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论点。真正的大师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老人与海》所刻画出来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辈子最好的画像,正如海明威所说,“我一直读过200多遍,每读一次,我就多一份收获,好像我最后得到了我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东西“。

  ——台湾学者陈人孝

  一个海明威教给我的东西,抵得上大学里所有老师传授给我的学问。

  ——著名作家叶兆林

  二、书海漫游

  (一)阅读要求

  1.用一个月的时间阅读完毕。

  2.能够根据“《老人与海》导学案”的指引认真阅读,完成“阅读进展”“边读边悟”“思绪飞扬”的相关练习。

  3.思考、讨论、探究以下的问题,有初步的想法。

  (1)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细读老人捕捉大马林鱼、老人与鲨鱼搏斗的精彩章节,透过人物的行动和内心独白,体会主人公的形象。

  (3)揣摩小说的语言特点。

  (4)感受老人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4.与小组同伴友好合作,展示阅读成果。

  (二)阅读进展

  阅读日期

  阅读字数(页数)

  备注

  完成整本书阅读合计所需时间约()分钟

  (3)边读边悟

  利用第一周、第二周把阅读过程中搜集的“精彩语句”摘抄下来,并用心去完成“读书心得”。“读书心得”记录的是属于你自己的充满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可以是读后感,可以是是对精彩语段的赏析,可以是对人物、情节的评论,可以是仿写、续写、改写等。当然,你也可以围绕上面“阅读要求”第3点的内容去思考并写下来。

  第一周

  1.精彩语句

  2.读书心得

  第二周

  1.精彩语句

  2.读书心得

  (四)思绪飞扬

  一部名著读完了,往往会给我们留下很多的思考与回味,例如,你也许会想:我发现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这里面蕴含了什么意思呢?《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明知道鲨鱼会吃掉他的战利品,可还要拼命与鲨鱼搏斗,他到底想要证明什么?如果你有类似发现和疑问,那么请你写下来,和老师、同学讨论一下,探究一下,讨论与探究会带动你对此书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即使暂时找不到答案,也没关系,因为你思考的过程就是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

  我的疑问是:

  (五)阅读拓展

  海明威酷爱打猎,也喜欢用狩猎比喻创作。他曾说:写作就像猎狮。在他一生众多的“猎物”中,他最钟爱晚年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我一生中打到的最大最美的狮子”。作者为何会如此偏爱《老人与海》呢?这除了它获得巨大成功外,恐怕与它有一个特殊的创作历程很有关系。《老人与海》的素材是1935年海明威在海滩边上听一位老渔民的遭遇获得的。听完老人的讲述海明威他就有了创作的冲动。但是事实上,他当时除了写了一篇通讯以外,并没有写成与这个遭遇相关的小说。《老人与海》的问世已是十六年后的事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部作品搁置了这么久?如果你有兴趣,建议你阅读申家仁、江溶的《世界文学名著诞生记》中的“加了胶囊的海明威”。你会从中找到有趣的答案。

  (六)阅读小测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角人物是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

  (2)“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这句话来自《老人与海》。()

  (3)“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说的话,不仅打动了读者,也征服了评论者。()

  (4)小说的语言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手法,文字华丽优美。()

  2.选择题

  (1)《老人与海》表达的最直接的主题是【单选】

  a.老人与海的关系()

  b.人生就像大海()

  c.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

  d.人不要过于执着追求成功()

  (2)

  《老人与海》的“海”指【单选】

  a.红海()

  b.加勒比海()

  c.黑海()

  d.地中海()

  (3)《老人与海》的写作特点是【多选】

  a.简洁凝练()

  b.中心集中突出、故事简洁明快的效果()

  c.有情节起伏节奏()

  d.线索清晰明了()

  三、成果展示

  (1)展示内容:畅谈《老人与海》

  (2)展示时间:一个月后的读书课(用2课时)

  (3)展示形式: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仿照电视访谈节目的方式,一人扮演主持人,提出1——2个谈话主题【可以从前面“阅读要求”第3点或“思绪飞扬”中提出的问题选一个感兴趣的来畅谈】,其余组员扮演谈话嘉宾,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谈话嘉宾不要自顾自说,必须对其他嘉宾的发言有所回应,是赞同还是反对,是补充还是质疑,要清晰、鲜明地表达出来。主持人要把握话题的方向,不要让嘉宾偏离话题,最好能适当调控、有适当的小结。

  (4)各小组展示的时间是5分钟。

  (五)评价标准

  【百分制】

  项目、分值及具体要求

  话题(20分)

  主持(20分)

  嘉宾(20分)

  合作(20分)

  回应(20分)

  表述清晰

  有意义

  有价值

  机敏调控

  引向深入

  耐心聆听

  条理清楚

  见解独特

  衔接自然

  配合默契

  谈论热烈

  他组汇报时虚心聆听

  积极回应

  中肯评价

  评价等级

  优秀:18分以上

  良好:16——17分

  一般:14——15分

  合格:12——13分

  不及格:11分以下

  (六)评奖项目及办法

  1.优秀小组:总分在90分以上的小组

  2.优秀个人:经师生推荐,评选若干优秀主持,优秀嘉宾

  3.评委:各小组和教师根据“标价标准”给汇报小组打分,并推荐优秀个人。

  (七)制定计划【各合作小组在阅读《老人与海》的第二周周末,由组长组织组员共同制定“成果汇报”的计划。】

  小组读书成果展示计划表

  内容

  备注说明

  谈话主题

  谈话稿初稿完成时间

  每个组员独立写,提交老师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谈话稿终稿完成时间

  共同修改,整合完善

  排练

  安排

  第1次

  时间

  如果在利用放学、周六日时间排练的告知家长,注意有时间观念、安全意识。

  地点

  第2次

  时间

  地点

  第3次

  时间

  地点

  第4次

  时间

  地点

  团队口号

  温馨提示

  若要在成果展示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应该抱着认真的态度去细读文本、深入思考、深入探究,只有这样,才可能最终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四、阅读评价

  自评

  家长评

  小组评

  老师评

  评价说明:

  1.结合一个月的读书活动表现,主要根据阅读过程以及成果展示排练、表演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等级:采用星级评定制。

  优秀:5颗星;良好:

  4颗星;一般:3颗星;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