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数学教学模式实验班与对比班比较结果报告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4-17

  实验班与对比班比较结果报告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热潮带动下,我们泾川二中的老师和学生都积极生动起来,调查、研究、学习,为探索一种高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做着最大的努力。经过数学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初中数学课题《自主、合作、探究》的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已20**年3月──20**年14月顺利完成,第二阶段──“实验阶段”已于20**年5月启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泾川二中各级各班的生源、环境、授课老师、教学方式、习题的布置、作业的处理、学生的基本势力、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基本上都是被动式的上课听、下课做,没有自主学习的良好的习惯,初中毕业,有80%的学生达不到教学及自己的学习期望值。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习动力不足。初中教育,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最具诱惑力的就是升入高中,顺利地进入大学校门,最终端得一个“金饭碗。”但近几年,因为不少大学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使得我们的初中产生了复古的“学习无用论”思想,根本不去考虑知识对人类的潜移默化作用,学习动机不够纯、目标不够明确。

  第二、学习数学普遍感到困难。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跨度大、内容广、知识的衔接性更强,一开始学生就觉得有跃度、不易听懂,时间不够,对于发散性思维的题目无法着手,如证明题,尤其是代数证明题,更是看着头疼。

  第三、忽略数学的实用性。应试教育误导大家:数学就是“解题”,方法,较多的精力放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上,并对学生学习不断加以督促,时间加汗水不断重复提高,学生只能掌握通性通法,淡化解题技能,让自己成为学习的奴隶。

  现就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在此做以说明。

一、实验班和对比班的确定

  只有在同一块田里撒上不同的种子,才能比较出哪种种子在这块田里的产量最高。实验班本来是中国重点中学设立的一种特殊教学形式。最初的理科实验班是为了培养参加国际奥林匹克赛的人才的特殊机构,后来演变为一种精英化教学体系。但在目前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实验班和对比班是针对同一教学条件下的不同教学模式而言的。因此,在泾川二中数学教研组这块沃土上,我们确定田兰的两个授课班级中初一(3)班为实验班,初一(4)班为对比班;王小龙的两个授课班初二(7)班为实验班,初二(8)班为对比班,由两名老师分别在各自的授课班级做实验对比。

二、实验班的起步

  实验开始时,对比班照常,而实验班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1.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以备课预习、问题记载、习题解析、方法归类、课后反思等之用。

  2.引导学生搞清楚这次课改的目的、意义,和学生一道研究学习教学实践计划书,知道每一节课都要由课前预习准备疑难、课中讨论解问题和课后反思量化评价这三个环节组成,每两周还必须上一节大课去总结巩固阶段所学,写出书面的反思日记,再配合以阶段性测验成绩的升降,评出优秀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3.分组。为了扩大教学信息交流的质量数量,使教学能够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与学双边活动的兴趣。在深入了解每名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把每个实验班的同学分成10个实验小组,每组5──6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模式,可以按技能水平把技能相同而爱好不同的同学分为一组,让他们各取所长,也可以按兴趣爱好把技能相同却爱好相同的同学分为一组,激发兴趣,挖掘潜能也可以技能水平的好坏搭配分组,其让技能好的帮助技能差的,让兴趣浓的培养兴趣淡的,发挥同学们之间的帮带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

  附:学生分组样表

  组别  组长  决策员  记录员  展示员  其他  备注

  3.分配角色.分组后,分别给每组的每个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和相关的任务,合作监督提高学习成绩.组长负责分配角色、协调组织、检查督促、阶段考核等事项;资料员负责整理课前组内成员搜集来的资料;决策员负责对资料员搜集的资料再分类、检查,决定哪些是组内可讨论解决的问题;资料员负责分类记录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办法;汇报员负责向老师和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已解决的问题对策和需要提交的问题。

  4.准备各种表册

  学生分组学习情况记录表

  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表现记录表

  日期  姓名及角色  事件描述  教师评价  组别  姓名

  准备情况

  提问次数

  问题质量

  解决程度

  回答次数

  内讨论表现

  角色意识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反思记录

  总体评价

  进步程度

  1

  个别学生课堂表现记录表

  姓名

  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巧妙思路

  教师评价

  其它

  三、实验过程

  1.实验模式

  (1)引导学生课前找疑难,要求学生课前必须看教材,查资料,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和三维目标,看看各需要通过哪些方法途径解决,在情感上又能得到哪些提高,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疑难并记录。

  (2)组织好课内小组讨论,要求把资料员提前整理好的疑难逐一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简单问题一说即过,稍有困难组内就可以互相帮助、互相讲解,直到每个成员都满意为止,对于组内讨论后仍有疑惑的问题就可以由汇报员提交班内,让大家共同解决。

  (3)做好课后反思,反思可以是口头上的,下课后几个同学在一块谈谈自己的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改进的措施,也可以是书面的反思,每天必须写,哪怕一两句话,只要能道出自己某方面的观点就行,但是每两周每个同学必须上缴一份书面的、比较正式的反思日记,用来回顾两周的收获、遗留的疑惑,也可以对今后的工作提些新的建议。

  2.实验策略

  (1)教学内容──创生重组

  丰富资源

  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专家根据前人的实践经验浓缩而成的,这种教材存在着主观划一,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等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或整合,激活教材的知识,让教学内容“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形成有“个性”的教材。这样,使学生学习的视野拓宽到课前的积累、课中的碰撞、课后的拓展,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沟通起来,那么课堂教学内容就会远远超出原有的教学内容。

  (2)教学设计──多元预设

  有备无患

  长期以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是采用单线型前进方式,这样,就造成课堂上教师跟着教案走,学生跟着教师走的现象,不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备课时必须预想更多的可能,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教师采用框架式备课,预设多种可能性的预案,使教学设计可供教师临时选择。这样,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适时捕捉学生瞬间信息,体验学生的情趣,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轻松地解决课中出现的各种可能。

  (3)课堂活动──既“放”又“收”。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和运动过程。特别是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善待、宽容学生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但是,过分追求“花样翻新”,就会使教学不得精髓,机械求“新”,如果教师再引导不够,加之学生自控能力所限,不和谐的现象将接踵而至,游离于课堂学习和自主玩耍之中,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收效。

  (4)课堂测标—及时反馈

  教师根据本节所学知识,依照教学目标出示课堂达标题,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根据题目多少而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之间进行互批互改,真正做到及时反馈,当堂所学,当堂掌握。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习兴趣不断生成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常常有自己的兴趣点、兴奋点,也许很多进修和课堂教学并不密切,但是如果能审时度势,抓住它们,因势利导,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生成相应的教学环节,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某节课开始前,学生才匆匆忙忙从操场回到教室,原来上节体育课举行了班内的接力赛,学生一个个兴奋不得了,赖在操场上不肯回来。老师见此情景,不要急于组织教学,而是问学生的比赛情况,过后话锋一转,说道:“比赛很精彩,也很令人回味。但是有谁知道你跑了多少米吗?”直接就把学生带回了数学的课堂,也引出了本课的探索内容──“乘法”。

  (6)让“疑”点生成“亮”点

  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个体,是一群活生生的力量,每个学生都带着各自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的思维是呈开放性的,他们的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呈现,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是无法全部预设到的。当学生质疑时,教师不妨静心倾听,深入思考,寻找价值,有时会迎来不曾预约的精彩,生成出课堂教学的亮点。

  (7)让差异点百花齐放

  异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问题产生的不同的见解或看法。正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所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将用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当今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异点往往引起观点的撞击,生成课堂焦点,形成百家争鸣的气象,使课堂成为思维交集的场所。如在上“鸡兔同笼”问题时,出示“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后,他就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烦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得了。”王教师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大家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他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由于捕捉到的动态生成信息“价值不菲”,及时调整了教学,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8)巧捕细节,让真实想法暴露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角(自制的老教具,可随意改变角的大小),并和组内同学说说自己的发现。合作后,他请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含糊其词表达不清楚,他就让这位学生把自己的角与另外一位同学的角比一比谁的角更大,在比的时候,这位学生悄悄地把自己做成的角两边的距离拉开了,他看了连忙抓住这一细节,问:“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做好的角两边拉开一些?”这位学生红着脸说:我想让我做的角比他做的角大,经老师这一引导,这位学生就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角的两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很多同学也发现了这个规律。

四、实验结果

  通过“自助、合作、探究“的课题研究学习,既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又促进了老师的专业成长

  1.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整体素质

  (1)增强了学习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就克服一切学习中的困难,充满偏心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通过对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调查,两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实验班教学形式上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泛化到所有学习课程上,既而转化为一种学习行为。因此实验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并敢于大胆地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质疑。

  (2)激发了参与意识,增强了自主探究意识

  由于动态生成式课堂要体现课堂真实生命,尊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因此,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激发。实验前有的学生总喜爱等待教师把知识嚼烂了,然后按部就班的模仿运用。课题实施一段时间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明显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有效增强,他们已不希望老师把解答过程一丝不苟的告诉他们,他们总是让教师给他们多点时间,着手自己去分析解决。从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3)培养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造能力

  注重动态生成的教学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这就使课堂成了学生展示个性与独特思想和才华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创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构建了“师生”互动的动态教学观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要进行精心的预设,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亮点,成为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教学目标和有效教学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时修正、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

  (2)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始多样化

  通过此课题研究,教师都意识到开放为课堂教学的生成提供了广泛的时空。离开了开放课堂教学生成的数量是有限的,生成的品质是不完美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为生成提供条件。

  首先,多途径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展示的场合,满足其体现自我价值要求。

  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教学形式。

  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

  ③“实践操作式”。“实践操作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课堂中尽量把教学目标的落实通过实践操作来实现。

  其次,充分运用评价的激励功能,坚持正面引导,倡无错原则,让每一位勇于回答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都毫无遗憾地坐下,激发学生的附属内驱力。教学中将即兴评价和延缓评价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灵感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促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更多的灵活性、生成性和丰富性。

  (3)教师将课堂教学进行了优化。

  在课题的实施中,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了重点研究。教师们系统地钻研了中学阶段各年级教材,对教材进行了适度调整,深入研究了如何构建和选取有结构的材料。在实际数学中,教师根据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机智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由单调的、封闭的“独白式”活动转向为开放、发散的“交互式”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用全身心去感悟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学习价值,真正体现以学习为主体中,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课堂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兴趣高,气氛热烈,个性得到张扬,活化了课堂教学。

  (4)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①能完善中学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由初中知识学习自然衔接到高中知识学习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连续性,认识到学习到的是前后相承的知识链,是彼此相关的知识网络,这会为数学体系的构建提供思想和知识的储备。

  ②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本课题研究可以引导初一新生调动学习基础,做好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准备,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初二初三学生,能更容易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下面就实验班与非实验班一年的成绩列表如下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实验班年级名次

  对比班年级名次

  实验班年级名次

  对比班年级名次

  实验班年级名次

  对比班年级名次

  20**年7月

  93.7  1  81.7  8  100  1  86.4  8  86.9  1  74.3  7

  一上期中

  86.8  1  74.3  8  96.9  1  77.7  7  66.7  1  31.2  7

  一上期末

  85.3  1  71.4  7  93.8  1  78.4  5 75.4  1  41.6  6

  一下期中

  85.7  1  76.3  5  92.7  1  68.3  6  74.6  1  53.2

  一下期末

  81.8  1  75.6  93.8  1  79.4  7  62.5  1  52.9  5

  二上期中

  82.8  1  79.1  6  82.8  68.7  38.3  1  37.2

  二上期末

  82.1  1  73.9  6  97.1  1  78.1 8  62.8  1  53.1

  二下期中

  83.4  75.3  90.1  1  81  5  51.4  50.3

  二下期末

  74.8  70.3  5  78.8  80  5  39.3  42.8

  ③能增强教学的人文性,建设和谐校园。

  当前独生子女的客观现实,造成师生关系的淡漠。本课题力争在不打乱教育的科学体系的前提下,增强对学习者的人文关怀,通过心理疏导,帮助他们从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到高中,这有助于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和亲近感,有助于建设和谐校园。

五、实验反思

  我校数学教研组的课题《自主、合作、探究》虽然效果明显、成绩卓著,但是试验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改进。

  1.有些同学只注重问题的提出,不注重问题的解决,讨论问题只是图热闹,没有实质性的结果;

  2.有些同学集体意识差,不与小组其他同学配合,导致全组任务拖欠;

  3.有些同学没有自已的思想,人云亦云,对问题不深入研究,总认为好学生的看法肯定正确,照着办就行;

  4.个别同学抱着凡事与已无关的思想,自己不动脑子、不愿配合,还影响他人,组长无力协调,比如第二组和第六组就比较拖拉;

  5.小组讨论能力提高了,但自己动手能力降低了。

  今后打算听取同学们的建议,调整个别组员,更好地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对每项工作严查细究,一定落到实处,让学生自己动手,加大题型训练的度,提高学习效率。

编辑:www.pmceo.Com

篇2:高中物理母题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我们在高中学生中常看到,总有一些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很薄弱,成绩出于相对靠后的位置,他们的确很努力,愿意付出时间,甚至牺牲了很多的休息时间,但是成绩总不能令人满意,老师称他们为“用功型差生”,用心研究这类差生,不难发现他们具有相同的特点,不知道自己的薄弱点,虽然大量的练习,然而没有针对自己的薄弱之处,造成了原来

  会的反复做,不会的很难涉及,大量的经历花在不需要的地方,不仅起不到效果,还占用了大量的宝贵时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出现,大量电子版本的题目出现在网络上,教师下载后便可很方便地编辑、打印、印刷,教师硬盘里的资料也是越来越多,更新的资料应接不暇,教学网站很多,可是在这些教学网站中精品却不多,在低层次上的复制的成分多,

  大量下载之后又成为教师电脑中的垃圾,老题舍不得丢,大量的新题又不断的补充进来,导致题目越来越多,如此只懂得做“加法”,不懂得做“减法”,最后苦的还是学生。如何化解上述难题,真正把复习教学工作搞上去呢?对教师来讲,复习教学工作一定要做“减法”,教师急需做的是将这些资料归纳整理,形成数量有限的精品题库。通过这个题库,教师可以很快的检测出学生不足的环节,让学生在不足的地方花时间复习才是有效的复习。对学生而言,只有明确目标,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才能提高复习质量。这就需要有人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知识体系中的不足,引导他们将经历投入到学习薄弱的环节,本课题针对这种情况,从《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探索了物理“母题”的结构,并提出利用“母题”库搞好物理复习的策略。

  二、问题的提出

  在物理复习教学中,“母题”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深入研究的还不多.本文以“母题”、“子题”为切入点,提出了高中物理习题的规范化结构,在物理学习中,概念的辨析和巩固,规律和方法的理解、运用,模型的建立和识别,都需要通过做题来达成。如何在习题教学中避免无的放矢、机械训练、重复操练,从而跳出“题海“,减轻学生的负担,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母子题”立足基础,多元拓展,内容集中,功能全面,是习题教学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

  (一)、“母子题“的特点:高中物理习题的数量越来越多,但物理学的知识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完成物理知识结构构建所需要的习题的数量应该是有限的。如果将物理知识结构比做一幢大厦的话,教师首先需要研究这一“大厦“的“柱“与“梁“,它就是物理概念、规律、方法与模型。围绕“柱“与“梁“,选定具有基础性、典型性、拓展性的题做为“母题”。“母题”是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解好“母题”,可使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入门更为容易,又能使思维发散的开,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二)、“母子题”的要求.“母子题”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基础性。基础性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母子题”是为落实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服务的,设计习题应遵循教学目标,围绕物理学的概念、规律、方法,有较强的针对性。二是要贴近学生的基础,习题的情景应是学生了解的,所需的能力应是学生具备的,他可以很快的进入思维的层面,跳一跳,摸得到,能解决它。

  2.典型性。典型性是指“母题”应能代表相关知识可能涉及到的物理问题,是带有共性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3.拓展性。拓展性是指对“母题”的情景、数据、设问等进行变换,可以得到相关的“子题”,有较好的拓展空间。“子题”是由“母题”拓展得到的,与“母题”有一定的关联性。

  4.递进性。递进性是指从“母题”拓展得到的“子题”,在习题情景上要有所不同,问题特征要有所区别,习题难度要有所变化,循序渐进,逐步提升,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习题教学的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与目标。1界定:学生探究意识培养是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并形成探索的理念,在教师、引导、促进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本课题仅从物理课堂的角度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课堂内外高效的学习质量。2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探究意识培养,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不断形成问题,这个问题我还没主意,这个问题我还没发现,这个问题我还没解决,……逐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产生过程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解决,成为学习活动的新型劳动者。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展示。

  (一)高中物理“母题”结构的探讨。母题是题目的本源,是核心出发点,是大量习题的共同本质形式,一个好的母题应该具备基础性、代表性、拓展性三个基本特征,基础性是指母题来源于课本或者平时所做的基础性练习题,难度适中,对于任何一个合格的高中生来说,都是一个熟悉的问题,可以很快的进入思考的层面,代表性是指母题能够代表某一种类型的问题,可以代表这些问题中相同的知识点,也可以代表解决这些问题相似的科学思维方法,或者说承载着相似的物理科学思维方法,拓展性则要求母题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可以向不同的广度和难度方向拓展,以变体现教学的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的体现选择性。母题的结构设计,母题既然是一道题,就应该具备题目的名称、来源、题干、解答四个部分,为了方便教师使用,还应该具有一定解释和说明,从问题的解决方式、易错点、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做出说明,以便教师引入题目时向学生介绍和指导。

  在母题之外需配套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以检查学习效果,一般一道母题后面要配套2至3道子题,为了体现母题资源管理的便捷性,需要在每一道母题上标注一定的页眉和页脚,并且在页眉上配上特征图,在页脚上标注页码,以便构建母题库方便检索使用。母题的示例与说明:(母题名称)(双星问题)(见表一,分四种情况介绍)

  表一

  四维分类(分类列表,代表母题库中四种不同的查询方式,便于快速找到该题)

  章节分类

  万有引力

  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分类

  等效替代法

  能力要求分类

  分析综合能力

  高考题型分类

  选择、推导证明、计算

  (母题说明)(从解决方式、易错点、使用注意方式等方面,做详细说明),双星问题是万有引力定律应用部分的典型例题,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角速度导出一系列结论。对于这类问题,一般学生容易混淆两个“距离”,一个是双星之间的实际距离,一个是双星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母题来源,可以是经典老题,也可以是高考原题、自创或改编题。)本题从经典题而得。

  如图,质量分别为m和M的两个星球A和B在引力作用下都绕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星球A和B两者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已知A、B的中心和O三点始终共线,A和B分别在O的两侧。引力常数为G。

  (1)求两星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2)两星球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

  解:

  (1)mω

  r=Mω

  R,

  (2)设两个星球A和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和R,相互作用的引力大小为f,运行周期为T。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

  ①由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得

  ②

  ③

  由题意有

  ④联立①②③④式得⑤

  两个重要结论:结论一:MR=mr,此结论表示,双星的质量与半径成反比,也就是说质量越大的星体离环绕中心越近,当一方质量远大于另一方质量时,可认为质量较大的星体环绕中心运动,太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方程与天平平衡方程非常类似,可以把环绕中心看做支点,两星球满足“杠杆平衡”,从重心的角度看,环绕中心是系统的重心。结论二:G(M+m)L3W2.

  (母题扩展)等效质量问题(适合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进一步展开)

  如图所示,假设B星球是看不见的,观察者只能看见A星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如果把B星球对A星球的引力等效成环绕中心处一个星球对A星球的引力,则这个星球的质量是多少?

  (举一反三)(一个母题可以配3个子题,用于巩固练习,而且可以不断更新)

  子题1(20**年重庆卷高考题第16题)月球和地球质量之比约为1:80,有研究者认为月球和地球可看做由两个质点构成的双星系统,它们都围绕地球和月球连线上的某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据此观点,月球和地球绕圆心O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A)1:6400;

  (B)1:80;(C)80:1;(D)6400:1答案C

  (二)将母题应用高中物理复习教学的策略探讨

  物理复习教学,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高一高二新课教学中的复习教学,如一个单元学完之后,会有一个相对系统的复习,其次是在学生个别辅导中体现复习;第三,是在所有课程学完之后,为应对高考而进行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综合,这个复习直接影响到复习的效果和决定学生将来进入什么样的高校学习。

  事实上,单个母题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但是如果能将一个个母题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母题库,那么它们在教学中就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建设好母题库需要投入很多经历。一个好的母题库应该具备如下的条件,首先,这个母题库涉及到的知识应该能覆盖到《考试说明》中绝大部分知识点,其次不同的母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应该与《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相匹配;第三,母题中用到的物理科学思维方法应该是高中物理中常用到的物理科学思维方法。

  1、用于高三总复习教学。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教学侧重于对知识点的系统复习。希望通过全面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核心概念、知识体系和重要应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利用母题复习中,可选择诸如双星问题、抛体问题、动能定理、整体法与隔离体等母题较为合适。当进入第二轮复习时,教学侧重于专题复习,这时对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综合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了新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解决一些典型的物理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公式、规律、现象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因此可以选用微元法、极限法、特殊值法等母题加以复习。多年实践表明,效果较好。到了高考冲刺阶段,复习教学除了查缺补漏之外,教师可以根据历年高考中的考试题及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训练。根据近几年的试卷,教师可以选择边界磁场问题、带电粒子在复合场的运动、电磁感应的力电综合问题、力和运动的综合等母题加以训练。高三复习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多、难度大,使用母题教学可以参考如下教学步骤。步骤一:提供材料。教师将一些高一高二学过的知识点提供给学生,并鼓励他们找到其中的相似之处,尝试归纳为共性、典型性的问题。步骤二:母题基础性分析。在步骤一的师生归纳出来的问题的基础上,重温复习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这部分内容一般都是学生学过的和曾经掌握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唤醒记忆,达到和提升学生高一、高二的学业水平。步骤三。教师结合母题在历年高考试卷中的热点命题,使用母题后面的扩展部分进行深度教学,将新课学习中不曾涉及到的部分加以拓展以及将解题方法逐步展开,这部分的复习教学是针对高考难度,让学生在熟悉的问题中看到新的情形和可能的变形情况,让学生能力得以逐步提升。步骤四;子题巩固练习。教师将步骤3中新出现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完整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可能很大,但是教师已经在步骤3中为学生搭建好思维平台,学生通过思考应该能够独立解决,同时能力也有了新的增长。在此阶段,每一个母题后面应该配3个子题供教师选择。步骤五:总结提升。在学生练习之后,教师可以用四维分类法,从知识点、物理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能力考核对象、高考中常见题型这四个方面对这个母题进行完整的评述,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认识同一个问题,并且当教师完成对多个母题的归纳整理后,让学生将做过的母题都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认识、巩固知识、掌握方法。

  2、用于平时个别辅导。在给学生个别辅导时,重要的是要知道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的复习方向和复习效果。母题能够帮助教师很快的找到学生让复习有的放矢,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步骤一:学生自评。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自评,教师记录。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提问题,或者过多打断学生思路。尽量记录下最能反映学生原本的学习状况。步骤二:师生问答。教师准备问题,与学生一问一答。这些问题可以来自于步骤一中学生没有讲清楚的地方,也可以是事先准备的问题。步骤三:母题测试。教师根据步骤1、2中的记录,在母题库中挑选合适的母题,编制成练习卷,对学生进行测试。步骤四:诊断与辅导。在上面三步的基础上,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薄弱点在哪里,如果学生把题目做错了,不一定是知识上的问题,也可能是方法上的问题,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引导学生思考潜在性的问题,再从母题库中寻找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继续练习,确认错误的症结,当然教师找到学生的错误点后,就可以从母题库中寻找相应的练习题展开针对性的辅导教学了。

  3、用于高一高二教学的复习环节。母题也可以应用于高一高二新课教学阶段的复习。考虑到新课教学时间比较充裕,可以组织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或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平时的复习教学,具体可以参考以下步骤:步骤一:基础性练习。由于是新课教学阶段的复习,教师应该布置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给学生完成,让他们思考、作答,并熟悉题型。步骤二;学生归纳。引导学生尝试分析,归纳刚刚做过的题目,能否发现其中的共性问题。步骤三: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可以轮流发言,也可以分小组发言,要求发言的学生适当在黑板上做好板书,便于相互之间的对比交流。步骤四:教师归纳。将不同小组或学生最后归纳的内容整理为一个完整的表述,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母题,力求将步骤一中的问题都包含进去。步骤五:深度思考。在步骤四的基础上再设置2到3个拓展性的问题,问题的难度逐步提高。(根据任教班级的学生状况选择)新课复习教学的难度不宜过高,对于高考综合复习中的内容和难度不适合在这时出现。步骤六:母题分类与应用。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点、物理思维、能力要求、常见题型这四个方面进行归纳与整理,将母题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新课复习的某个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归纳出典型的母题,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又可以师生共同编拟的实体母题作为复习教学成果,便于今后的期末复习或高三复习再次使用。

  (三)将母题应用高中物理复习教学的成果展示

  母子题从本质上说就是习题教学,具有习题教学的共同的特征,又因其自身特点有独特的要求,值得我们在教学上注意。

  1、舍得在母题上花费时间。母题是一组题的本源,是落实知识培养能力的出发点。他给出了这一类题的共同的情景,涉及到基本的物理公式、规律,还会用到一些重要的方法。所以要舍得花费时间,要用较多的时间对母题详加分析,更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尝试、讨论、质疑、解决问题。要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对于公式E=BLV,可以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N⊿φ/⊿t出发,从磁通量变化的角度加以推导,还可以根据外力的功率等于安培力的功率加以推导,从能量的关系加以推导。公式E=BLV适用于匀强磁场中B、L、V两两垂直的情况,也适用于导体棒各点所在处磁感应强度处处相同但不是匀强磁场的情况,若V、B不垂直情况,怎么处理?要建立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在上述切割问题中导体棒ab就是电路中的电源,要把电磁感应知识与电路知识联系起来,要把电磁感应的知识与力与运动、功和能知识联系起来。要渗透方法的学习,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

  2、归纳提升、完善知识结构。母题实际上就是一些知识的要点也是解题的一个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归纳,用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文字提炼出要点、特点,总结出方法,使知识点、解题的方法更加具体化,更加可操作。如下面的例题:如图所示,两光滑平行的金属导轨MN、PQ固定于光滑的水平面,匀强磁场垂直穿过导轨所在的水平面,B=1.0T,导轨间距L=0.2m,导轨左侧接一阻值R=0.2Ω的电阻,导体棒的质量m=0.1kg,垂直挂接在导轨上,用F=0.2N的水平向右的恒力,从静止开始拉动导体棒ab向右运动,不计导体棒及导轨的电阻,求:(1)

  导体棒ab向右运动的最大加速度及最大速度?(2)导体棒ab以最大速度运动时安培力大小?(3)导体棒ab以最大速度运动时安培力的功率?

  (4)导体棒ab以最大速度运动时外力做功的功率?(5)导体棒ab以最大速度运动时电阻发热的功率?

  在上题中,通过对运动过程的分析,指明加速度最大和速度最大的特点,建立力和运动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安培力做功对于能量转化所起的作用,知道安培力做负功是将其它形式的能转换为电能,更清楚地认识外力的功率、电源的功率、安培力的功率、电阻发热功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3、具体分析、而不是记题型套公式。母子题是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类习题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且运用此方法可解决相似的问题,这就很容易成为一种题型,极易造成学生记题型、套公式,面对一个习题,不分析当前题目的情境,当前问题的特点,脱离面前实实在在的问题,而是套用见过的题型,在做头脑中的那道题。盲目套公式,例如,20**浙江理综高考卷第23题是一道电磁感应习题。

  如图甲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有长为L=2m、宽为d=1m的金属“U”型导轨,在“U”型导轨右侧l=0.5m范围内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且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在t=0时刻,质量为m=0.1kg的导体棒以v0=1m/s的初速度从导轨的左端开始向右运动,导体棒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导轨与导体棒单位长度的电阻均为λ=0.1Ω/m,不计导体棒与导轨之间的接触电阻及地球磁场的影响(取g=10m/s2)。

  1通过计算分析4s内导体棒的运动情况;⑵计算4s内回路中电流的大小,并判断电流方向;⑶计算4s内回路产生的焦耳热。

  d

  v0

  图甲

  B/T

  t/s

  O

  0.4

  0.3

  0.2

  0.1

  1

  图乙

  这道题难度不大,却有很多考生丢分,考生的典型的错误为是采用的方法是记忆而不是分析,看见导轨,马上头脑中就出现了记忆中的导轨问题,然后就是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E=BLV,电流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就是F=BIL,缺少实实在在的分析,根本不知道导体棒做减速运动1秒后停在磁场外,考生的典型的错误为是采用的方法是抽象分析而不是具体分析,题目要求计算4s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大小并判断电流的方向,不少考生只计算了B的变化,回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缺少对前2秒和后2秒的具体分析,导致丢分。所以,不但在母题的分析与讨论时要讨论具体过程,归纳解题的方法。而且在子题的教学中,除了侧重特征分析、找出不同点之外,仍需强调基本的分析步骤,避免简单的套用公式,下面是我在圆周运动习题课教学中采纳的母子题教学方法,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我把它展现出来供大家借鉴。

  题目:质量m=4000kg的汽车以10m/s速率匀速行驶,求下列情况下汽车对桥面的压力为多大?(g取10m/s2)

  (1)汽车通过平直桥面时.(2)汽车通过半径为40m的圆形拱桥桥顶时.

  (3)汽车通过半径为40m的凹形桥最低点时.第一问,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就得出答案,但我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为了得到思考过程,必须经过下列思考过程(1)确定汽车为研究对象(2)对汽车受力分析,汽车受重力和支持力(3)汽车状态分析。汽车处于平衡状态,列平衡条件方程。求出支持力的大小(4)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知道汽车对路面的压力大小。在分析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时,只要训练学生按照相同的思维方法就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既解决了学生向心力问题的掌握,又掌握了力学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4、“母题教学模式”是指以某一特定题目作为“母题”(可以是课本题目、可以是高考或平时练习,甚至是自编题目),用“等效”、“类比”、“扩展”、“组合”等方式衍生出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循序渐进的“子题”,这些子题系列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有意识地在适当的时机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方法,进行适时强化,变成长期记忆,并在母题——子题的来回对照过程中提高迁移能力,在理论——实践中使理性思维得到发展。

  图1是这一操作模式的单题系列的示意图。图2是以竖直平面的圆周运动的一个模型为例进行了部分拓展。图3是不同母题——子题系列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联系渗透的示意图。

  这种模式提出的合理性与可能性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随着高考形式的多样化,由高考题目及其衍生出的题目逐年增多,用“题海”形容市面上的题量一点也不为过。题目成千上万,但在高中阶段国家规定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只有一百多个,这就产生了一个知识点对应众多题目的局面。我们姑且不说这些题目良莠不齐,即使全部是“好题”,对于我们同时具有多门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说,确实是应接不暇。

  (2)题目之间是有联系的。众多的题之间有的是简单重复、有的是相似或相近,有的是简单题目的组合,这给我们将题目进行有机的联系、给题目“瘦身”成为可能。

  (3)以课本或高考或自编的题目作为“母题”,以“等效”、“类比”、“扩展”、“组合”等方式衍生出子题,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循序渐进的题组,以母题牵头形成的题组,各个题目之间是有机的联系的,由母题到子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方法的迁移的过程;而由子题到母题的过程,是认知的一个飞跃。

  (4)以不同的母题形成的系列题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渗透,从而组合出其它的子题,对这类题目的分解、分析过程,正是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

  (5)本课题研究,一是完善母题教学模式,使之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提供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以供交流与借鉴。

  我国的物理课程内容的设置呈螺旋上升式编排的。课程中分块的知识内容“力→热→光→电磁→原子物理”看似独立,实则纵横联系,图3中的一个母——子题系列便是按“力→电→磁”知识逐层递进式编排的。

  母题教学模式与物理课程体系的编排是一致的,是在单题教学的基础上,将一系列相同、相似、相近、相互联系的题目形成的一个个系列。在适当的时机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方法,进行适时强化。

  本模式既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代表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意识。不是零碎教学经验的总结,也不是个别题目的牵强附会,“相互联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组题、教学原则,无论从心理学上还是从认识论上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高中物理母题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论文

  “母题教学模式”是指以某一特定题目作为“母题”(可以是课本题目、可以是高考或平时练习,甚至是自编题目),用“等效”、“类比”、“扩展”、“组合”等方式衍生出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循序渐进的“子题”,这些子题系列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有意识地在适当的时机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方法,进行适时强化,变成长期记忆,并在母题——子题的来回对照过程中提高迁移能力,在理论——实践中使理性思维得到发展。

  图1是这一操作模式的单题系列的示意图。图2是以竖直平面的圆周运动的一个模型为例进行了部分拓展。图3是不同母题——子题系列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联系渗透的示意图。

  这种模式提出的合理性与可能性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随着高考形式的多样化,由高考题目及其衍生出的题目逐年增多,用“题海”形容市面上的题量一点也不为过。题目成千上万,但在高中阶段国家规定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只有一百多个,这就产生了一个知识点对应众多题目的局面。我们姑且不说这些题目良莠不齐,即使全部是“好题”,对于我们同时具有多门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说,确实是应接不暇。

  (2)题目之间是有联系的。众多的题之间有的是简单重复、有的是相似或相近,有的是简单题目的组合,这给我们将题目进行有机的联系、给题目“瘦身”成为可能。

  (3)以课本或高考或自编的题目作为“母题”,以“等效”、“类比”、“扩展”、“组合”等方式衍生出子题,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循序渐进的题组,以母题牵头形成的题组,各个题目之间是有机的联系的,由母题到子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方法的迁移的过程;而由子题到母题的过程,是认知的一个飞跃。

  (4)以不同的母题形成的系列题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渗透,从而组合出其它的子题,对这类题目的分解、分析过程,正是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

  (5)本课题研究,一是完善母题教学模式,使之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提供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以供交流与借鉴。

  我国的物理课程内容的设置呈螺旋上升式编排的。课程中分块的知识内容“力→热→光→电磁→原子物理”看似独立,实则纵横联系,图3中的一个母——子题系列便是按“力→电→磁”知识逐层递进式编排的。

  母题教学模式与物理课程体系的编排是一致的,是在单题教学的基础上,将一系列相同、相似、相近、相互联系的题目形成的一个个系列。在适当的时机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方法,进行适时强化。

  本模式既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代表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意识。不是零碎教学经验的总结,也不是个别题目的牵强附会,“相互联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组题、教学原则,无论从心理学上还是从认识论上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篇3:生本教育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生本教育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生本教育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在我校已历经了5个春秋,通过全校师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此课题的研究已深入我校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这种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激活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逐渐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搭建了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经了五个春秋,由于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全体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现将顺利结题。

一、课题的提出:

1改革课堂教学的需要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例如: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出现教师课堂满堂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等,导致教师教学效果不高,学生学习质量不高,能力不强。因此长期以来,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学效益低下,于是只能兴“加时之风”,靠“补课之功”,搞“题海战术”,行“死记之道”。鉴于此,开展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2.

提高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需要。

通过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创造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师们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新课程理念下积极提倡有效性教学这方面还不是做得很理想,因此我们要继续通过新一轮课题研究来大力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内涵及目标

(一)、计划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2、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提高学习质量。3、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活跃课堂教学。4、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减轻学生学习负担。5、发挥课堂教学愉悦的魅力,鲜活课堂教学。6、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具体目标、重点难点

具体目标:

1、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2、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研究。3、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选择。4、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习研究。

重点、难点:

1、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2、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选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生本教育”就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教师表现自我、体现能教的境界应该是“教而不见(现)”,这样让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活动,让课堂变成学生以小组为主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殿堂,让学生自己去整合知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自然生成;而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好学、乐学而设计的教学,让每堂课都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碰撞思想的火花,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文化的盛宴。

进行“生本教育”体系改革,必须首先对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小立课程,大做功夫”,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从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做功夫。

3课题研究目标

1)探究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构建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堂情景,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的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进行本次教学模式的研究的核心目标。离开了学生的发展,谈教育科研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没有效益的,为此,我们强调,①注意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既有数学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②重视学生发展的全员性,即人人可以获得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永久目标;③允许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生存在着个体发展的差异,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意味着超越自我,超越他人;④发挥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自觉、主动发展自身能力的意识,并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总之,通过教学,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潜能,为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搭建平台,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

2)探索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益。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旨在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时空概念,实行数学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手段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拓宽数学教学与学习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从而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3)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学校的发展,教师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通过课题的研究,以教科研为手段,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学校名师工程的实施,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实现“教书匠”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转变,促进教师脱颖而出,早日成才。

4)科研兴校,办特色学校。

通过课题实验,改革原有的封闭的教学体系,构建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端正教学思想,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并以此来推动和促进整个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推进以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全面的素质教育,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走科研兴校之路,逐步形成我校的数学教学特色。

4、课题研究的方法、原则

1)研究方法:本实验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同时结合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观察法、综合评价法、参考考试成绩的方法,全面系统的开展实验研究。同时对实验过程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形成文字材料,宏观调控实验过程,使实验真正落到实处。

2)实验原则:

①方向性原则: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②差异性原则:从人的个性差异出发,以人为本,改进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完善发展的提高;

③开放式原则:在教学中根据实际,结合学习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使数学课堂教学由封闭趋向开放;

④主体性原则:拓展教学时空和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⑤创造性原则:增强创新意识,教法、学法要创新,教学手段要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

三、实验的基本过程

(一)实验准备阶段(20**年1月——20**年9月)

1、健全组织,强化管理:为了确保实验有计划、有组织、顺利地开展,由学校教导处领导,由4名中青年教师组成了课题实验小组,工作中各组织分工明确:学校领导主要负责做好实验老师的思想工作,督促检查实验小组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总结实验经验。课题组织的建立为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2、调查摸底,制定实验方案。20**年9月,我校向县教育局提交了立项申请后,开展了对该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调查摸底,了解学情,确定实验班级、实验教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在工作中做到了三个落实:一是落实教师,确定了4名实验教师。二是落实实验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法,确定了5个班级,作为实验参照对象。三是落实实验方案,课题组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生本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实验实施方案”,对实验、内容、措施、原则以及实验组织作出详细的说明与安排。

3、加强学习,充实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验,是确保实验研究的方向性、实效性的保证。为此,我们认真组织学习了相关的教育理论,教改经验,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生本教育理论及外地教改经验,在网上搜索有关“生本理念”教学研究的信息,去粗取精,为我所用。通过学习,使每一位教师深刻认识到实验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转变了观念,对实验理念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为实验的全面开展夯实了理论基础。

(二)实验阶段(20**年9月——20**年1月)

我们在实验工作中力求做到中心突出、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把握原则,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目标、三条措施、四个原则。”

一个中心:倡导自主参与、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学习方式。

两个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三条措施:理论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强化管理与借鉴经验相结合,课题研究与年度考核挂钩。

四个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目标多样化的原则;坚持以生活实践为材料,教学内容现实化的原则;坚持以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为特征,教学活动主体化的原则;坚持以体验成功为手段,教学评价激励化的原则。

为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培养创造性人才,在实验中,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活动为课堂主要形式,充分依靠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合作,引导学生勇于创新,使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发展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了我校数学基本教学模式,即:教师巧设导语—放手(参与探索)—合作交流—肯定结论—扩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尝试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验证结论—应用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本教育”新理念在课堂中得以展现,并转化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课题组成员认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汇编《构建生本理念下教学模式学习材料》一书,撰写论文,教案,开放习题设计200余篇,有《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数学》、《开放的课堂应坚持四个原则》等二十余篇文章在各级获奖和发表。我校先后两次承担了县级数学教研活动,一次是二0一二年十月在我校召开的“构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体系”课题研讨会,我校程雅军老师代表我课题组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刘晓燕教师为此次活动提供了观摩课。另一次是二

在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活动,我

位教师的课

获得

等奖。我校数学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实验中教学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学习数学的方式得到了改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创新意识有较大的增强。尤其在使用新教材的今天,我校数学课题组更加注重把学习新课标、新理念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1、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仔细研究新教材。

年春季,我校派出一名数学教师到市参加了小学数学

教师回校后,及时向组内教师汇报所学内容,详细介绍新教材的特点,教师们对新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

年暑期,我校校长、全体数学教师不畏炎热,积极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新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数学新课标培训以及新教材培训。培训期间,教师们严守培训纪律,认真听,仔细记,讨论时积极发言,提出疑问。通过学习,大家明确了新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拓展”的过程。旨在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体系,其目标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活动经验)和必需的应用技能,回校后,课题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讨论、总结,有效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2、

紧密联系新教材进行课题实验

一是组内上好研讨课。我校数学课题组为了科学地创造性的使用好

教材,高度重视对

教材的使用,由担任一—六年级的数学教师,各自围绕自己的专题,结合新课标理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水平,结合新教材精心地设计一节课的教案,然后由组内教师集体对教案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后,再由执教者修改教案再讨论,再修改,直到大家觉得可行后,由主讲教师授课,组内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认真做好记载,课后,坐下来一起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达成共识后,再由主讲教师授课,大家再听、评、讨论,主讲者再修改,再上,直到大家觉得这节课满意为止。通过此项活动,使我们数学教师对如何使用新教材有了一定的导向,活动后各自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好评析或反思,并在以后的授课中各自积极主动地对新教材的使用展开研究,探索经验。

二是注重学习他人先进经验

(1)学习新调进教师的好的教学、教研经验,了解新调进教师的授课水平。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校与学校之间也一样各自均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开学初,我课题组专门利用时间组织全体成员听取了新调进教师

二位教师介绍他们原校的教学教研等方面的好的经验,使我组教师从中吸取精华。并请她们二位教师各自上了一节数学公开课,课后大家一起评议,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每位教师各自有不同程度的受益。

(2)加强与上级科研部门的联系,积极搜集,学习外界先进教学、教研信息。

月和

月我校先后派

二位教师到

参加教学教研活动,二位教师年轻好学,接受新生事物快,回校后他们毫无保留地向组内教师介绍所学经验,并为组内教师提供了很出色的模拟课。听课后,老师在发言中说:虽然我们未能亲自参加这两次教研活动,但我们听了他们的课,深感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我们大开眼界,他们为我们使用好新教材引了路,全组教师一致表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一定以这两节课为参考,灵活、科学地使用好新教材。

三是通过活动,促进教师实验能力的提高。

(1)抓“一节课”活动。

为了使本组教师人人的教学实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认真务实开展“一节课”活动,此项活动要求人人参与,方法先是以抽签的形式决定授课顺序,然后每周安排一位教师授课,要求授课教师课前认真准备,写好教学程序和教案,课后说课,然后大家一起评课,评课时主要是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法,不走过场,使教学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2)为了探讨走进新课程所遇到的困惑,展示走进新课程的好的经验,促进教师科学地、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我校数学课题组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开展了1—6

年级数学教师优质课竞赛。并选派

参加了

优质课竞赛,最后由

代表我

参加

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大赛,活动中,

参赛教师精心设计,科学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全体教师耳目一新,使在坐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数学、探索数学并喜欢上数学,使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课堂,而是一个个让学生熟知,喜欢的生活实例,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对学好数学的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数学的目的。

3、专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相联系。

我们的研究专题是“小学数学生本理念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实行了在生本理念下的教学六点研究,即:教学时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评价、学生作业。应用这六点研究,老师们在实验过程中,除了科学地应用好教材外,还联系开发了校本课程《

小学数学错题集》。

(三)总结阶段(20**年1月——20**年6月)

经验总是在不断的积累与总结中得以升华的,课题研究也是如此。在课题研究的总结、评比、推广阶段,我们注重课题组成员的总结与课题组的总结,课题目标与研究成果总结相结合的原则,在总结中积累宝贵的经验,并进一步深化,然后推广到全校各教学班,从而形成严道二小数学课堂教学的特色。

四、课题的研究成果

通过“生本理念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出现了“五个转变”和“三个重组”。五个转变即由“教师权威”转变为“共同探索”,由“教师本位”转变为“学生主体”,由“单纯说教”转变为“合作交流”,由“批评指责”转变为“激励表扬”,由“埋头苦学”转变为“自主乐学”。三个重组即学生学习、师生关系重组;学生学习、教学时间重组;促进学生学习、教学手段、方法、内容重组。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近四年的实验研究中,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材料。

一)、构建了小学数学生本理念课堂教学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矫正、再实践、总结,已初步形成了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创设情景→放手或参与探索→肯定结论→扩展提高

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验证结论→应用实践

具体做法是: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如讲故事,做游戏,看录像,做已经做过的数学题等,通过活动,巧设悬念,让学生提出问题,产生急于找到问题答案的欲望。在此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中得出结论,并予以验证,然后教师给予指导,强化结论的正确率,并扩展、提高。比如教学三年级《可能性》时,教师通过掷骰子的游戏活动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接着教师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得出结论;再次,教师对学生的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确事件的发生一般有可能、不可能和不能三种情况,结合具体的事例对结论进行验证;最后,教师设计开放式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巩固、扩展、提高。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只做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或合作者,让学生各自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考虑问题,探索知识,不再是沿着老师的教学思路,一步一步地往下“走”,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效果上看,我校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学习数学的方式得以改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创新意识逐步增强。

二)、探索了实施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建构生本理念课堂教学体系,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1、重视教学目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是引发师生思维共振的“磁石”,传统的教学观片面强调双基教学,注重传统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是主要的教学目标;而素质教育则要求一个“双向性教学目标体系”,一是强调在完成“双基”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增强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良好心理素质。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素质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根据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们把开放式课堂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①、基础目标,即达到教材双基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整体提高,为学生进一步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②、弹性目标,即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③、发展目标,即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例如:分数的的意义的教学在目标定位上,基础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意义、写法;弹性目标则是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发展目标就是让学生难过调查实践,明确分数在生活中运用的作用和必要性。五年级一班是我们的实验班,在教学前老师让学生走进生活,收集生活中关于分数的信息,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教学中我们则根据学生收集的信息组织教学,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并要短时间内完成了基础性的目标,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必要性,同学们积极性高了,兴趣浓了,发言积极了,在交流时,同学们不仅对分数的广泛应用和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甚至探究出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可谓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

2.

生本理念课堂教学内容,整合了教育资源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依托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这是因为教材的改革永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只有引进时代的“活水”,才能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知识,所以课题组的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联系教材实际与生活实际,选择和重视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教学的“大课堂”,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来组织教学。如:在教学分数意义第一课时时,实验教师并没有按照教材中的例题来组织教学,而是让学生分组准备了不同数量的橘子,让学生按照组内人数进行分配,有四人四个橘子的小组,有四人一个橘子的小组,也有四人三个橘子的小组,各小组按照老师的要求很快进行了分配,然后让每一个学生口述自己已分得的数量,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例题改变成了学生感兴趣、又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例题,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来,让学生真切感

到生活中处处、时时有数学。另外,开放教学内容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自主寻找,收集自己学习中的知识不足,讨论研究出避免出错的原因,开发校本课程《数学错题集》为课堂的教学服务。

3、生本理念课堂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本理念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求教学活动是动态的、运动变化的,要求教师要把握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的角色,不断极力把问题的探索时空还给学生,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而且大胆摒弃了师问生答、师讲生听、师演生看的狭隘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尝试、实验、讨论、类比、归纳、验证等方式进行学习研究,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开创了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新天地,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创设了一套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即教师的:巧设导语激情→放手或参与探索→肯定结论→扩展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验证结论→应用实践。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校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的:先把学生带到长方形的小操场上,让学生自由的沿着小操场的边缘走一圈,接着提问:“谁知道自己刚才走了多少米?”学生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没有回答,教师接着又问:“你能想办法弄清楚自己刚才究竞走了多少米吗?”于是先让学生独立考虑了一会儿,再分组由小组长组织同学们讨论,通过讨论,有的说:“用皮尺量”;有的说:“皮尺太短不方便,先用绳量,再用皮尺量绳长比较好”;还有的说:“因为长方形的两条长相等,两条宽也相等,所以只要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后,把长和宽的长度相加,再乘以2就可以了”。就这样让学生亲身实践,从中寻求到了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这时教师表扬道:“你们真棒,都找到了如何知道自己走了多少米的方法,那么,你们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量出小操场的长和宽,很快他们就计算出了小操场的周长,找到了自己的答案,然后教师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确了周长的含义,使学生知道自己刚才的计算,就是用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求出小操场的周长的。这样使学生明确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学生明确了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后,教师再把学生带回教室里,让学生用米尺或皮尺量出黑板、门窗、课桌面、教材封面等各自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他们的周长。这样,学生很感兴趣,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把学习当做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去做。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求老师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的作用,重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群体信息交流、小组信息交流、个体信息交流的作用,这样,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开放题的研究和设计,注重变机械重复训练为开发思维训练,变意向求同思维为多向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理解、创造性的表现,创造性的思考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4、生本理念课堂教学时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是教学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场所。生本理念课堂教学,重视课外学习活动的开发和利用,开放教学时空,即,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利用多种媒体组织学生学习数学,教学不受时间限制,不受人员限制,不受内容限制,不受空间限制,只要有数学知识的存在,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可以为数学课所用。如,在学习土地面积的计算时,我们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测量自家土地面积,在课中展示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可以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为土地不可能是规则的图形,学生为了计算面积,并能说明清楚是怎样计算的,把土地的形状画了出来,然后分割成不同的规则的图形,进行测量计算。这节课把数学知识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在学习中发展思维,在活动中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创造“天赋”。另外,课题组通过实验研究在全校推广并实施了用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的数学经验,近两年的时间证明,写数学日记不仅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研究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的在日记中记录了在生活中用数学的过程;有的学生记录了发现数学问题或规律;还有的则在日记中记录了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如,五年级一位学生曾对我说道:“我发现了计算长方体灯笼四个面积的方法。做完作业后,我无意之间,拿着一张纸围在长方体的盒子上,展开一看,咦!怎么是一个长方形?这不说明这四个面是一个长方形吗?心里想着想着,于是,我拿来许多个长方体的盒子,用纸围绕一周,再用剪刀剪去多余的部分,然后将其展开,哈!原来是一个长方形哦!我高兴的跳起来,如果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不就是灯笼用纸的面积吗?听了这位同学的话,我们不仅为这位同学的意外发现而喝彩。他不仅知道了测量柱体侧面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掌握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具备了创新意识。开放式教学强调尊重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们的教学才地取得最佳效果,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生本理念课堂教学评价,构建了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结果不以完成教材教学任务为标志,以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为己任;不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为终结,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为目标;不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手段,以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为核心;不以学生的书面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而以学生在学习活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过程来综合衡量。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组织起以学生、教师,乃至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开放的评价体系。

①、改革评价内容,评价结果综合。我们首先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然后按要求和标准讨论、制定数学学科学生素质评价方案,并由学校课题组成员修改、审查,最后按形成的评价方案实施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我们对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评价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随堂评价,即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二是总体评价,我们把作业上的题根据难度设计A、B、C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答题。总之,我们做到在评价内容上力求全面,在评价结果上力求综合。

②、改革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综合。在实施评价方案的过程中,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既有学生素质的等级评价,又有定性描述性评价及过程评价。十分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即主体参与,允许学生自己下,允许学生对老师、同学所给的结论质疑。开放式的小学素质评价,给小学生的素质评价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真正发挥了素质评价,达到了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作用。

三)、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改变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形成了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思想,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方法,并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的水平。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举办了有关教育科学研究的知识普及讲座,开展了教育调查,开设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的研究课、实验课,等等,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探索。其中,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验课的形式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如何开展科研的示范。实验组教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自己明确的教学思想,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用均有自己的设计思想,教学水平提高较快。近五年参与课题研究活动的教师中程雅军、刘晓艳两位教师--------------------------------

………丰硕的教研成果更加证明了我校的数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同时也进而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推动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实行生本理念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增强了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这些成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生本理念课堂教学模式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当代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里,教育体系和教育设施将越来越开放,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学习活动趋于多样化。

2.生本理念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体现在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广阔的环境,并努力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主体作用反映在学生主动探究未知领域,能动吸取知识,积极迁移能力。尤其是在教育环境和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把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力放在重要位置,真正落实素质全面发展,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3.生本理念课堂教学是实行创新教育的有效形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创新教育成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中国教育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都离不开发挥学生主体性。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两个重要支撑点是:一是强调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开放,二是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富有创造性的“开放式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改善环境,使自己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同时,教师通过创设理想的活动情境,留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因此,开放式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由于我们的研究刚刚起步,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观察研究和行为研究法,虽从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两方面着手,力求整体改革,但由于研究人员的水平和时间所限,仍有相当多的经验成分,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开放的度和量的控制;

2、教学空间开放的管理问题;

3、生本理念课堂教学与现实教学体制的矛盾(如现有课程、教材、教学时数、教学评价体系的限制)

4、怎样进一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适应生本理念课堂教学的需要;

5、通过生本理念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6、生本理念课堂问题的设计和教学评价。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认为,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完善和发展,也促使我们在现有基础上不懈努力,为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做更多扎扎实实的研究工作。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