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2-02-09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三司、元朝中书省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之、州县两机制、节度使、行省和宣慰司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字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

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师: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

[讲授新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分析西汉统治者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后果?

汉初,地方上同样是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为巩固封建统治,实行郡国两制并行,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后诸侯国威胁中央皇权,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特别是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2唐中期地方设节度使

地方设节度使。节度使政治上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财权,经济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影响: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

3.宋地方政治制度

[创设情景]:

比较教材插图“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与学生共同分析这两幅图在场面和内容上有何不同?

北宋初年,地方上重文轻武(回忆杯酒释兵权),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通判负责监督,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人割据。

4.元行省制度

[创设情景]:

出示元朝疆域图,提问元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辽阔,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呢?

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除山西、山东、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制度的作用与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探究活动]:

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

(二)、君主专制的演变

1、汉承秦制

西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目的削弱相权。

2、三省六部

引导学生分析掌握三省六部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A.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

B.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隋唐时期,在尚书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措施,三省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

3、宋设三司:

[创设情景]:

与学生一起回忆初中所学北宋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宋初在中央,鉴于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加强皇权,分散相权。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们任宰相职权,为了进一步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这样,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中央制度

(1)[创设情景]:导入设问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相似?相似之处有哪些?

秦隋两个朝代

秦、隋、元三朝相似之处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且为后世沿用。

(2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新发展,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元对西藏的统治与治理非常重视,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对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取得了卓越成绩。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实行察举制

汉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

3.科举制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课堂小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基础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监督与考核。地方官对中央与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职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www.pmCeo.com 物业经理人网

篇2: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最高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易理解。)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

(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

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本课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篇3:高中思想政治课《政党制度》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课《政党制度》教学设计

江西省宜丰二中

戴晓华

一、

教学目的

1、

知识要求:〈识记〉政党制度含义和类型〈理解〉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作用

〈运用〉生活实践

2、

能力要求:主要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历史辩证地分析问题能力

3、

觉悟要求:通过对政党制度性质的认识,转化为对我国政党制度热爱之情,并萌生

为我国政党制度发展贡献力量的志向

二、

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本质

三、

教学手段

powerpoint环境下运行的教学课件,启发式教学思路

四、教学提纲

政党制度

(一)

政党制度的含义及其类型

1、

定义

2、

类型

3、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两种主要形式

(1)

两党制

(2)

多党制

(二)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作用

1、

历史进步性

2、

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表现:(1)(2)(3)(4)

(三)启示

五、教学导入

用幻灯片插入一组图片引出教学内容,并对以住知识进行承上启下:

图片一:1998年4月17日,德国最大的反对党社会民主党(SPD)在东部莱比锡举行特别党代会,正式推选该党副主席、下萨克森州总理施罗德为总理候选人,在9月的联邦大选中与总理科尔竞争新一轮联邦总理职务。

图片二:德国极右政党德国人民联盟(DVU)在大选中以“犯罪的外国人滚出去”及“德国人的钱应当先给德国人”等极端排外主张为口号的德人联在东部经济欠发达、失业率高的萨安州选举中以13%的得票率进入州议会,举世震惊。

图片三:1998年9月27日晚六时许,大选的第一选票统计结果公布,反对党社民党发高于执政党近5个百分点的得票率在议会中占优势,社民党联邦总理候选人施罗德在该党主席拉方丹的陪伴下,在波恩市该党总部与支持者庆祝胜利。

图片四:1998年9月28日,在大选中失败的基民盟主席,担任联邦总理达16年之处的科尔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将辞去该党主席职务,这是年近七旬的科尔在记者招待会上潸然泪下。

图片五:记者招待会结束后,科尔在基民盟党新闻发言人的陪同下走下讲台。

思考:1、德国的国家性质?政体?(资产阶级专政/议会制共和制)

2、德国的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

3、德国的政党制度?(多党制)

六、教学过程

一、

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含义及其类型

1、定义: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政治生活形成的政党领导、参与国家政权或

干预政治的制度。

(1)实质:一个国家关于政党领导、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

程序的制度规定

分析

(2)区别于国家其它政治制度一个特点:可以成文也可以不成

(3)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反映国体

2、类型:按性质分,可划分为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3、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两种主要形式:两党制和多党制

打出一组动画(驴象之争)幻灯片,插入美国大选形势,引导学生阅读并认识

资本主义大选实质,

可辅助加入(需实物投影仪)漫画:

(2000年)7月31日,一位青年在美国

费城市中心挥舞着美元高呼“不管你

们投谁的票,我们已经搞定了”,以

此讽刺美国竞选中的“政治献金”、

金钱交易操纵竞选。

阅读思考:(1)两党制是不是只有两个政党?(主要有两大政党)

(2)政党如何上台执政?(注意议会制与总统制的区别)

(3)两党关系如何?(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

课堂练习一:

美国是实行两党制的国家,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933年至1966年间,美国的民主党执政时间长达26年,唯一的共和党总统艾森豪威尔,在被共和党和民主党同时邀请出任总统候选人时,他竟难发决定自己究竟该以哪个党成员身份出马。

(1)

两个不同的资产阶级政党,为什么能够邀请同一个人为总统候选人?

——因为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

(2)

美国两党制的实质是什么?

——美国的两党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它是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有效手段和形式,两党轮流执政,都不会改变政党和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

(二)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作用

1、历史进步性

2、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表现:(1)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统治

(2)排斥和压制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

(3)调节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4)欺骗和麻痹劳动人民

议一议: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为什么难以通过议会选举的方式掌握国家政权?

提示:(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很难成为议会多数。

(2)即使成为议会多数上台组织政府,也不能改变国家政权性质,它的政权无法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不是真正意义的掌握政权。

课堂练习二:

1、关于国家、政党、政党制度三者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C

A

、国家性质决定政党和政党制度的性质

B、政党和政党制度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C、执政党性质、政党制度性质与国家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是一致的

D、政党性质决定政党制度的性质,政党制度又体现国家性质

2、在实行两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是指(

BC

A、在议会中获得多数席位的

B、组织政府的政党

C、能以国家名义实行阶级统治的政党

D、能操纵总统选举的政党

(三)启示

提示:1、课堂知识体系归纳

2、联系现实,善于运用知识点去分析

3、思维方式提炼

背景材料

1881年7月2日新任总统加菲尔德,在华盛顿车站被刺身亡,原因是那时美国任命官员由总统一人拍板,刺客杰托想谋求纽约税务官这个肥缺未得逞,就要了总统的性命。美国人当时不光是逮捕刺客,采取措施加强总统的安全保卫工作,还想到了制度的弊病。于是制订了一部《文官制度法》,公开竞争、考试、录用,这部《文官制度法》一直传下来。所以不管白宫的主人像走马灯式的调换,文官制度却始终不受影响。自然后来再也没有发生过因要官不得而杀总统的事了。

(提示:国体决定政党制度;政党制度在动态地发展,对我国有借鉴意义)

(四)一课一练:

1、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

2、资本主义多党制度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有什么区别?

3、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有何区别?

七、教学思考

1、课堂教学中考虑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2、在运用课件的同时,注重教学创新与课堂效果的紧密结合

3、在政治常识教学中贯彻历史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善于运用课本知识创新地观察或解决实践问题

篇4: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感想

  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感想

  大三第二学期,我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这个课程进行了一次长久的亲密接触。本来,在我的猜想中--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这一门课程只是对于我们高中政治学习的一个乏味的扩充以及详细化,是一门十分枯涩的,充满空话,套话的课程。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孙老师的指导下,我真正的理解到这也个课程并不是一个只是罗列条文,背诵含义就能够掌握的,它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也需要社会实践给予其框架式的支撑。我开始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学者热衷于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因为这的确是一个很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区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把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并且在我以前不甚在意的方面中寻找一些言外之意的乐趣。

  众所周知,政治制度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所形成的包括国家政权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权力分配和实际运作方面的各种规范的总和。由于政治制度是随着各国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并且由各国和权力主体指定的宪法来决定,所以它具有了强制性和稳定性,在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下要求人们必须要遵守其规定并且它是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这是由各国的历史条件以及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在历史的洪流中,各国的政治制度逐渐表现出其和而不同的特点。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它最初萌芽于由列宁、斯大林等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创立的苏维埃国家制度。因此,它与苏维埃制度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并不是苏维埃制度的简单复制,它具有苏维埃制度所不可比拟的包容性和灵活性,是对苏维埃制度的超越。苏维埃制度由于不能够继续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消失在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之下,它的消亡不仅为社会主义国家打醒了警钟,也阐明了由于上层建筑对于生产力的反作用,机械的政治制度不但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会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弊端。正是因为中国的政治制度能够与中国发展的特殊情况相适应,又因为其具备了包容和灵活特性,所以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才能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蓬勃发展,在强势地展现其生命力的同时不断地创新思维,从而达到主观意愿和客观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高中的政治课上,由于高考的压力以及高中课程遵循的的惯例,我很明确地认识到到对于我国的政治制度的部分的学习只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过程。当然,这也是使我们观念不可避免地产生政治制度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印象的缘由。举例来说,我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当代中国制度的内容有四个方面,其中包括:(1)、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3)当代中国的基层民主制度;如企业中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居民民主自治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可是这只是一个很浅薄的知识点的认识,因为我无法把这些在脑中已经很熟捻的概念与我们的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以达到融会贯通,学为己用的效果。而这个在高中时期便已埋下的小小的知识层面上的‘硬伤’,如果没有辅以更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的‘治疗手段’,将会使人们在将要参与或者正在参与的政治活动中,便会频繁地被触及,造成难以估计的影响。思及至此,我不禁为自己能够拥有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庆幸,因为知识点的简单相加并不会让我们在享受权利履行义务或者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在不断地对自己的认知基础上辅以知识与实践相联合的叠加,才会让主观意愿与客观事实竞相结合。

  我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体形式以及大民代表大会的一些相关的内容这一类知识饱含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上述的原因,无法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链接,便一直都为此感到遗憾。这时,孙老师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这一课程的开设就像是一道福音,解决了我的窘境。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学习,我对于我国的政治制度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在对知识的延伸扩展中逐渐地发现了一些在以往的生活中常常会忽略的问题以及在这些问题上萌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举例来说吧,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一种与其它的代议制有一定弹性空间的制度,是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相适合的政权组织形式,其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也体现了人民管理国家事事务的权利的实现,其具体指的是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而这个政治制度自出现至今,由于其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代表性,从政治上和组织上保证全体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所以一直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以及比之旧制度的优越性。当然,这一个优越性能够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组成结构上得到直接的表现。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是人民表达意愿,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人民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选举出来的,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着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并且依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所以,人大代表的组成必须能够真正的代表着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尽量表现社会上每一个群体的意愿和建议。对于这一个方面的要求,我国的不断完善的政治制度无疑给予了人民群众一个较为满意的答复—在与前几届全国人大相比较,省级政府组成部门领导干部代表大幅缩减的同时,一线工人和基层农民代表大幅增加。最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新兴的1.5亿农民工队伍中第一次选出了三位农民工的代表,进入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确实地行使权力,为农民工这一个群体谋取更多的福利。这不仅在代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使代表构成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也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回归,它彰显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逐渐完善的进程!当然,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就我所知,尽管代表的比例比往届虽有变化,但也是基数上的一个小小的变化而已,被称为‘平民代表’的无官衔知识分子和劳动者代表的总体数低于10%,而官员代表份额虽然有所降低,却仍占据代表的85.3%,这一个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感到忧虑——人大代表官员化以及基层代表过少会造成明显的监督和民意表达的缺失。为此,我认为应该就各阶层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重,公平、理智地增加或者削减某一些方面代表的比例,使到人大代表最终能够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在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过程中,我不但收获了知识,还培养了独立地看待事情、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相信这个课程的学习将会使我终生受益!

篇5: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人民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依据

  1.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知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在教材中跨度很大,涉及了从汉朝到元朝一千多年的历史,主要围绕着以皇帝为首的君主专制统治者怎样处理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四个方面的问题,内容庞杂,高度概括,一个课时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古代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精美的图片,但史实模糊,容易张冠李戴,专题归纳能力不足,古文材料阅读上也有困难。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更有畏难情绪,教师要注意梳理史实,及时激励,关注全体,加强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巩固环节。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借鉴于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于学习内容涉及的历史阶段较长,应当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历史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各种相关资料,插图等总结出对于历史规律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和腐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历朝官制十分复杂纷乱,要全面粗线条地梳理,了解其中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基本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以及乡土历史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设置情境、创设问题,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来学习相关疑难问题。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改变学生认为政治史枯燥无味的观念,拉近学生与政治史的距离,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目标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媒体来源

  课程导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视频

  教师播放

  下载

  自学提示一

  自学提示二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无

  无

  教师制作

  教学活动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导入新课)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这首打油诗道出了威风八面的皇帝的烦恼。你知道皇帝最苦恼的是什么事情吗?

  看来威风八面的皇帝也有许多的烦恼,他就亟待解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以及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等系列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让我们进入本课,一起来寻找皇帝解决苦恼的方法吧!

  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的确立

  提供课件上的史料:

  《商君书》强调“权制独断于君。

  “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史记·李斯列传》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权至高无上。(可举例说明)这种皇帝制度在中国维持两千年之久,直到1912年宣统皇帝宣布退位才废除。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思考”;再现这种“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

  二.君权和相权

  君主尽管自称为“天子”或龙子龙孙,但没有三头六臂,为了更好的执政,任命人员成为自己的政治助手,处理各种事务。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说:丞相的职能,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就是皇帝的主要助手。丞相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皇帝在执政过程中,通常注意限制相权来独揽行政大权。因此,历代王朝的君主采取措施限制相权:(学生自行总结)

  (1)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频繁换相;设中朝对抗外朝。

  汉初继承秦制,但是两汉初丞相权力比秦朝丞相权力大,皇帝对丞相礼遇隆重。凡拜相,天子临朝,六百石以上的官员皆得朝会。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由此可见丞相地位之尊崇了。然而,宰相集决策、司法和行政于一身,这样导致丞相与帝王之间在处理国家政事上常发生矛盾。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当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重一时,然而,汉武帝时宰相的个人命运怎样?为什么?汉武帝认为丞相权力过大会削弱皇权,于是他任命儒生公孙弘做丞相,改变了原来由贵族做丞相的做法,从而加强了对丞相的控制。中朝官的官员的构成起初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被称之为“天子宾客”,即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严安、主父偃等这批人,以后经常让平民出身的布衣做丞相,起用他身边的一些侍从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国家大事决策,而让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只管执行皇帝下达的绍书、旨意和手谕等。这样,就形成了由尚书令、侍中组成的“中朝”决策机构和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执行机构。至此,丞相被夺去了决策权,权力受到限制。(注意两个概念:中朝;外朝)

  (2)唐代限制相权的措施——设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

  何谓三省六部?其职能分别是什么?尚书省相当与今天的国务院,下辖各部委办局机构,属于行政机构,中书省主管政令文书的草拟,而门下省主管政令文书的审核。六部即吏(主管官吏的考核与任免);户(主管户口和赋税);礼(主管国家的礼仪);兵(主管军政);刑(主管刑法);工(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例如唐太宗要在长安修建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应该如何运行?其工作流程为:皇帝-中书省(草拟)-门下省是(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工部)。唐朝有哪些著名的宰相?正面的有房玄龄和杜如晦;姚崇和宋璟;还有狄人杰和杨炎,但有反面的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当时宰相的作用很大,对于朝政具有重要影响。

  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与汉朝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唐朝中央机构中的三省主管都在行使宰相权,这样唐朝中央机构就有三个宰相,而汉朝时只有一个宰相。可见唐代相权一分为三,宰相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最终扩大了皇权,保证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心地位。

  3)宋代限制相权的措施——设参政知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采取措施进一步削弱宰相的权力,即设中书门下,来行使宰相的行政权,后来又设“参政知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从而使相权进一步分散,其中著名的诗人兼改革家范仲淹与王安石都曾任参政知事职务。

  组织学生创设秦朝、唐朝、宋朝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

  史料链接: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读史感悟: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坐而上朝到立而上朝再跪而上朝。反映了君相关系日益紧张严峻。可见,历代中央机构在不断调整、改革,但总的来说,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3.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概况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你知道当今社会有哪些方式可以制约权力的滥用吗?中国古代是如何防止和惩治权力的滥用呢?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即

  秦: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西汉:设刺史(引导学生看教材插图)。以后历朝:设御史台、都察院等。

  (2)评价(讨论)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大贪官?学生回答:杨国忠、刘瑾、和绅等,为什么当时的监察系统无法制约他们的恶行?

  教师总结归纳:监察体制的建立及不断完善,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等,以适应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作用有限。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长期的君主专制王朝需要大量官员为其服务,以确保国家机器的运转。那么这些官员怎么产生呢?课件打出选官制度及相应的实行时间和特点:

  世官制

  先秦时期

  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

  察举制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至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

  品中正制

  科举制

  隋唐至明清时期

  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

  场的局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我们重点强调科举制度,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读史感悟: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但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两种相左观点的看法。

  同学们有去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唐宋时期的许多诗人官员出身于进士,而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化名人却不是状元或进士而是落第秀才,你能举例说明吗?

  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李时珍、曹雪芹、宋应星、蒲松龄等。

  难怪长期以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不同看法,大致是:①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②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自己的见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阐述理由。(可让学生讨论)

  (经讨论后,总结归纳),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参政行政的机会,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制度对后世也产生极大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制度日益僵化、固定化,特别是明清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多数是君主的忠实奴仆等,从而日益出现严重的弊端。

  1.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知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归纳出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内容或“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限制相权

  具体的措施

  了解中外朝的概念

  分析唐代限制相权的不同思路

  通过细节展示君臣关系的变化

  选官制度的整体变化

  当堂检测

  有效练习

  作业布置

  步步高练习题

  板书设计

  君权和相权

  (1)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频繁换相;设中朝对抗外朝

  (2)唐代限制相权的措施——设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

  (3)宋代限制相权的措施——设参政知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容量大,又比较抽象,但经过的精心设计与点拨,补充了不少史料,并试图与语文结合,又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学效果不错,同学们积极配合,踊跃参与,对于以往的许多概念明白了许多,作业完成情况比较理想。但对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流程混淆,对于科举制很*区,他们言犹未尽,课后应专门展开讨论。

  备注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