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淄博十八中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1-10-07

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淄博十八中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淄博十八中秉承和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按照“以人为本,充分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构筑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支持。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提高,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矛盾。如何进一步把学校做强、做优,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探索学校新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实施课改,探索在班级授课制模式下,最大限度的实现个别化教育和个别化教学,以一流的质量、卓越的队伍、成为师生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的和谐学校氛围为今后办学努力方向。

为了满足我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凸显我校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淄博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淄博市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全面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制定并实施《山东省淄博第十八中学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坚决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严格标准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突出课程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地位,引领学校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加快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丰富学校课程文化,营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

学校注重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特别重视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这些对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有益的所谓薄弱学科,并通过各种制度措施促进这些学科的扎实落实。

2.

注重发展校本课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的需求。因地制宜、因校而异,结合地方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历程和个性化发展需求,集思广益,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校课程。

3.

注重课程中的生本性原则。深入开展科学有效的学生评价研究,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推动课程建设稳步发展。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既有利于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兴趣特长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发挥。

4.

注重生成性原则。本着“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创特色”的精神,分阶段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充分思考不同课程之间、同一课程不同模块之间、同一模块不同内容之间的整合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建构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内容

在新的课程结构在课改精神指导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其功能特色创造性地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三类课程分块教学,相互渗透,互相促进,构建形成“三类一体”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每一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选择性学习的需要。

通过努力,逐步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新的课程结构框架,鼓励教师依据学校特点开发校本课程。拓展型课程的开设每年级不少于10门科目,研究型课程在各个年级全面展开。(包括:工具学科、基础学科、通用技术、艺术欣赏、德育类、人文类、科普类、体艺类、文化类、学科延伸类)

基础型课程:

学校必修课依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美术、音乐。除国家课程外,学校还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1.外语:广泛开展英语课程教学实验,扩大英语教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继续推动英语教学特色学校工作,大力加强口语和交际语言的训练,逐步实现班级口语课的开设和日常口语交流的目标,使我校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2.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我校独特优势,强化我校信息技术学科在全市乃至全省的传统优势,在保证每位学生从高一开始就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开发计算机程序和校本网络课程,选修程序编制科目,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内容,优化学习方式。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二是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三是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拓展型课程:

重点建设以下几类课程。

1.学科延伸类: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在内的兴趣课。此类课程在深化学科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及科研能力。通过活动和辅导,有利于部分学生脱颖而出,成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可培养一批参与各级各类竞赛的学科尖子。

2.人文类:整合和利用我校人文学科教师资源,注重人文研究方法,通过人文著作导读、人文讲座、演讲辩论赛、书画比赛、音乐欣赏等途径,普及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精神素养。

3.艺体类:继续强化排球、篮球、足球在我市的优势,推动体育运动的开展,打造高水平运动队。继续加强书法、素描、器乐、声乐课程建设,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

开设选修的课程首先由教师拟订目录,征求学生的意见,经学校初审通过后,列入《选修课程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达到一定的人数(视学校可提供的师资和设备等资源而定),准予开设。

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安排

参照国家的课时总量规定,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的实际,设置不同时间的大小课时,全程安排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课程基本安排如下表:

学习领域

科目

类别

高一级

上学期

下学期

学分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语言

文学

语文

必修

必修1/4

必修2/4

必修3/4

6

选修一

系列1/4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1*

英语

必修

必修1/4

必修2/4

必修3/4

必修4/4

8

选修一

任选系列2中一个模块/1

选修二

校本课程(必选口语)0.5

校本课程(必选口语、任选)1.

5

2*

数学

数学

必修

必修1/4

必修4/4

必修2/4

必修3/4

8

选修一

系列3、4中任选一个模块/1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1*

人文

社会

思想政治

必修

必修1/2

必修1/2

必修2/2

必修2/2

选修一

选修二

校本课程/0.5

校本课程/1.5

2*

历史

必修

必修1/2

必修1/2

必修2/4

选修一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2*

地理

必修

必修1/2

必修1/2

必修2/4

选修一

科学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2*

物理

必修

必修1/2

必修1/2

必修2/4

选修一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校本课程/1

2*

化学

必修

必修1/2

必修1/2

必修2/4

选修一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1*

生物

必修

必修1/1

必修1/1

必修1/1

必修1/1

选修一

选修二

校本课程/1(植物生物学/2)

2*

技术

信息技术

必修

必修1/1

选修一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1*

通用技术

必修

必修1/0.5

必修1/0.5

必修1/1.5

必修1/1.5

选修一

艺术

艺术

必修

必修/2

必修/2

必修/2

必修/2

选修一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1*

体育

健康

体育

健康

必修

田径、体操/2

田径、体操/2

任选2个模块/2

选修一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1*

综合

实践

活动

研究性学习

必修

必修/3

必修/3

必修/3

必修/3

6

社区服务

必修

5个工作日

1

社会实践

必修

一周

班、团活动、自习

/1~2

/1~2

/1~2

/1~2

周课时总数

34

34

36

36

学分

必修:65;

选修一:4;

选修二:可达1+1+1+(

)

学习领域

科目

类别

高二级

上学期

下学期

学分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语言

文学

语文

必修

必修4/4

必修5/4

选修一

系列2/4

系列3/4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2*

英语

必修

必修5/4

选修一

英语6/4

英语7/4

英语8/4

6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2*

数学

数学

必修

必修5/4

选修一

系列1、2/4

系列1、2/4

系列2/4

6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2*

人文

社会

思想政治

必修

必修3/2

必修3/2

必修4/2

必修4/2

选修一

选修一/2

选修一/2

选修一/2

选修一/2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2*

历史

必修

必修3/4

选修一

选修一/4

选修一/4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2*

地理

必修

必修3/4

选修一

选修一/4

选修一/4

科学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2*

物理

必修

从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4

选修一

任选三个模块/4

6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2*

化学

必修

将选修模块1作为必修内容/4

选修一

任选三个模块/4

6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2*

生物

必修

必修2/2

必修2/2

必修3/2

必修3/2

选修一

选修1/2

选修1/2

选修二

校本课程/1(动物生物学/普通生物学)

2*/2*

技术

信息技术

必修

在选修五个模块任选中一个/1

选修一

选修二

通用技术

必修

必修2/1

选修一

选修1、3中任选一个模块/1

艺术

艺术

必修

必修/1

必修/1

必修/1

必修/1

选修一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2*

体育

健康

体育

健康

必修

从7个选修系列中任选4个模块/2

选修一

选修二

校本课程/1

综合

实践

活动

研究性学习

必修

必修/3

必修/3

必修/3

必修/3

6

社区服务

必修

5个工作日

1

社会实践

必修

一周

班、团活动、自习

/1

/1

/1

/1

周课时总数

学分

必修:43

学习领域

科目

类别

高三级

上学期

下学期

学分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一

学段

第二学段

语言

文学

语文

必修

选修一

系列4(任选一

个模块)/4

系列5(任选一

个模块)/4

选修二

校本课程/2

2*

英语

必修

选修一

英语9、10、11/6

英语9、10、11/6

6

选修二

校本课程/2

2*

数学

数学

必修

选修一

系列3、4/6

系列3、4/6

6

选修二

校本课程/2

2*

人文

社会

思想政治

必修

选修一

选修3—6(任选两个)/4

选修二

校本课程/2

2*

历史

必修

选修一

选修一/4

选修一/4

选修二

校本课程/2

2*

地理

必修

选修一

选修一/4

选修一/4

科学

选修二

校本课程/2

2*

物理

必修

选修一

从选修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4

选修二

校本课程/2

2*

化学

必修

选修一

任选一模块/4

任选一模块/4

选修二

校本课程/2

2*

生物

必修

选修一

选修2/4

选修2/4

选修二

校本课程/2

2*

技术

信息技术

必修

选修一

选修二

通用技术

必修

选修一

艺术

艺术

必修

选修一

选修二

校本课程/2

2*

体育

健康

体育

健康

必修

从7个系列中必选三个模块/2

选修一

选1个

模块/2

1

选修二

校本课程/2

2*

综合

实践

活动

研究性学习

必修

必修2~3

必修2~3

社区服务

必修

5个工作日

社会实践

必修

一周

班、团活动、自习

/1

/1

/1

/1

周课时总数

学分

必修:8

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主要涉及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等因素。

(一)课程实施策略

1.选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适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特点的教材;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不断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典型案例、辅助资料。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对其适用性不断进行评析,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2.成立学校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开发小组,组织教研力量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拓展型课程指南》、《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确立与各学科相应的拓展课程目标、内容,研制符合现代教育发展、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加快教师自我发展建设,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培养一批名师,让学校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4.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研发的激励机制,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性,使每一个学科教师都有符合课程需要的研究课题。

5.完善各学科学分认定方案,完善学分制管理系统,建设学分制管理信息平台,对课程实行学分管理。

6.

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计算机房、实验室和专用教室以及体育场馆都要全面向教师、学生开放。

(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是实施课程评价的关键。学校根据

“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的理念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应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符合客观公正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1.考核方式

基础性课程的考试,文科要增加开放性命题、开卷答题、撰写小论文等能力考核的比重,理科要增加学生自主实验,创新实验,增加对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论文等能力评定的比重,拓展型研究型课程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生的论文、作品的综合评定,使学生有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2.评价体系

改变只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法。尝试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①形成性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时间安排、笔记(知识结构的整理)、作业、讨论学习计划的执行和调控等内容。

②终结性评价,这是对学生三类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重点在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终结性考核上。

③在综合评价中逐步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权重,以强化过程管理。

④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3.激励机制

在对学生的激励机制上,应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全面发展向激励学生的个性化、特长化发展转变。在既有的“学业成绩优秀奖”、“三好学生奖”、“进步奖”的基础上增设

“演讲辩论奖”、“才艺之星奖”、“活动能手奖”等奖项,真正做到从制度上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四、课程管理

观念的转变是课程发展的先决条件,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方案的有关文件。教师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理念的人才观、基础观、质量观和育人方式观,为课程改革发展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注意处理好长远与眼前、局部与全局、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等关系,强化科学意识和规范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1.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课程专家、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课程委员会,及时收集、反馈教师、学生等各方面人员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对学校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及时进行课程内容调整,改进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形成教材不断革新的机制,使课程应成为一个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2.制定、完善并落实《淄博十八中教师岗位职责》、《淄博十八中学科组长和备课组长岗位职责》、《淄博十八中教学常规要求》以及各种奖励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3.完善教学辅助部门管理制度,使实验室、计算机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场、音乐室、美术室等全方位地为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

学校积极实践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加快课程校本化工作。针对不同课程,根据课程目标制定不同的课程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国家三级课程总课时数的要求,开齐开足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大类课程。要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课程计划安排形式,结合各类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班级教学、小组互助、个别学习、校外课堂、分层分类走班教学、反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时间、地点或者课堂形式完成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前要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有详尽的授课计划与教案;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得当、教学手段丰富,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学完成后要有反思和总结,以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课程实施中,注重了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教材挖掘,开发与利用好教材资源和课外课程资源,重视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形成“学科育人、德育育人、艺术育人与环境育人”的课程环境,为学校多元的课程体系增添色彩。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专业引领、案例研究和同伴互助等途径,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校本创生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引领教师加强学科思想建设,强化课程意识,建设培养一支敬业爱生、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指导且具有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注重发现和培养课程专家对象,并为其提供培训、经费等各方面的支持。逐步建立和培养一支优秀的市级课程建设专家队伍。

山东省淄博第十八中学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透明安全餐饮共治体系建设考核奖励办法范本

  透明安全餐饮共治体系建设考核奖励办法范本

  为深入贯彻落实zxxx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要求和市委第六届五次全会关于“推进透明食药监管体系建设,积极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的部署,全面打响“食在”品牌,深入推进“•透明安全餐饮共治体系”(以下简称“共治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充分调动建设单位和推进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发挥考核导向和激励作用,推动全市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主要内容

  (一)组织领导与工作机制

  各单位、部门要成立共治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建立工作管理网络,做到有工作机构、有保障机制,有专人负责,确保建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

  各单位、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建设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编制建设序时节点表,实施“挂图作战”,定期上报建设进度。

  (三)推广应用与体系运行

  各单位、部门要积极推广应用透明安全餐饮共治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大力引导餐饮服务单位、社会公众的参与,实现人员资质、原料采购、厨房加工、食品留样、检测结果、执法监督、公众评价、网上溯源和食品安全等级“九个透明”,搭建起经营者、消费者、监管者三方共赢平台,促进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四)培训教育与宣传引导

  积极开展共治体系建设相关培训与宣传工作,加强平台应用操作培训,不断激发餐饮服务单位参与热情,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食品安全共治。

  二、工作目标任务

  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现将20**年共治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分解为量化指标(见附件1),年中考核截止时间为20**年7月1日,年度考核截止时间为20**年10月1日。

  三、考核评分细则

  具体见附件2。

  四、考核督查奖励

  (一)考核方法

  1、考核目标设定。各单位和部门透明安全餐饮共治体系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纳入市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范围,考核结果将被作为扣减责任单位当年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分值的依据。

  2、考核分值权重。共治体系建设工作考核总分值为100分,考核分为年中考核和年度考核,年中考核分值权重占60%,年度考核分值权重占40%,现分解的目标任务数依据各县区20**年度第四季度报表的持证餐饮服务单位数计算。

  3、考核督查机制。市局食品餐饮监管处负责按月对各单位和部门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查通报(表1),各单位和部门按月开展自查,并及时上报建设情况(表2和表3)。

  (二)奖项设置

  对20**年10月1日前完成建设任务的单位和部门,结合日常推进情况及年中、年度考核结果实施综合评定,予以奖励。设立一等奖1名,奖补资金15万元/名;二等奖2名,奖补资金10万元/名;三等奖3名,奖补资金5万元/名。对透明安全餐饮共治体系建设工作相关职能处室和先期积极响应配合的协作单位奖励标准参照上述奖项发放。

  (三)考核奖励范围

  各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食药监局园区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中心,共治体系建设相关职能处室及协作单位、参与首批测试运行单位。

  (四)本办法未涉及的考核项目按相关规定执行。

篇3: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沪府办发〔20**〕3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关于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年2月18日

关于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抓紧抓实办好垃圾分类工作,加快建成以法治为基础的上海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全面展现“生活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现提出贯彻《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如下。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xxx视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以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遵循“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综合治理、全社会普遍参与”理念,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城乡统筹、系统推进、循序渐进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实效,加快建成生态之城。

  (二)工作目标。20**年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明确三大目标。一是生活垃圾分类全面覆盖格局基本成型。全市实现居住区、单位、公共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70%以上居住区实现垃圾分类实效达标。二是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建成“两网融合”服务点8000个、中转站170座。全市干垃圾日均控制量不高于21000吨,湿垃圾分类量日均高于5520吨,可回收物回收量日均高于3300吨。三是《条例》贯彻实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举办垃圾分类及《条例》普法为主题的“十、百、千、万”系列活动,即:成立10支志愿者队伍,举办100场宣传活动,覆盖约5800个居(村)委,发放800余万份宣传海报及资料,人人知晓、普遍参与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二、全面完善《条例》贯彻落实的制度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做好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以《条例》颁布为契机,召开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将生活垃圾管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专项督查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市级统筹、区级组织、街镇落实”的思路,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体系,落实属地政府和社区管理职责。完善各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大日常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力度,围绕《条例》贯彻落实,细化各部门、区政府的责任分工,量化工作目标和任务指标,具体责任到人。

  (二)推进基层建设。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基层尤其是居民区党组织管理工作职责,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形成社区党组织、居委、物业、业委的“四位一体”合力抓实四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特别是落实街镇联办及居(村)委每1-2周的垃圾分类工作分析评价制度,发挥居民自治功能,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接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大对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监督检查频率,定期分析发现的问题,并建立情况通报机制。坚持“典型引路”,加快复制推广。认真梳理成功典型案例,如长宁区上航新村“党建引领+社会共治模式”、静安区海关二村“物业主导模式”等基层创造的有效经验,纳入全市居民区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导则,在全市大力推广。

  (三)完善制度配套。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牵头制订《条例》配套制度清单,指导、督促市相关部门在20**年6月1日前制(修)订一批配套文件,与《条例》同步施行。一是主管部门负责类。包括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专项规划、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生活垃圾总量控制制度、“不分类、不收运”操作规程、生活垃圾社会监督员制度以及大件垃圾处理管理办法等;二是需要协同推进类。包括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宾馆、餐饮服务单位不得主动提供的一次性用品目录,快递业绿色包装标准,菜场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配置标准,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标准等。

  三、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程体系建设

  (一)推进全面覆盖。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街镇创建活动,落实属地责任,将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到人,严格居住区、单位、公共场所达标标准和比例,将全市70%以上的源头实效比例要求分解到“进居住区、进单位”等具体项目,促进街镇属地政府共同推进。全面落实居住区分类垃圾箱房和分类投放点改造1.7万余个,推进居住区、公共场所生活垃圾投放容器、标识的规范化及短途驳运机具的规范化。因地制宜推进垃圾分类定时定点等促进源头分类实效模式,发挥好绿色账户积分志愿者、垃圾箱房管理员等在源头分类指导、管理作用,用好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提高在职党员对社区垃圾分类的示范、志愿者等作用。积极对接上海市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镇、文明小区、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相应提高垃圾分类工作在城区、街镇、小区、村、单位、校园等创建指标体系中的比重。

  (二)加快体系建设。一是继续推动“两网融合”体系建设。坚持“线下线上相结合”原则,拓展绿色账户可回收物管理功能,将各区可回收物信息接入绿色账户平台。同时,鼓励社会第三方再生资源企业将信息接入绿色账户平台,逐步实现全市可回收物信息统计科学化。建成“两网融合”服务点8000个、中转站170座,继续推进浦东新区、青浦区、金山区、闵行区和城投集团托底保障的集散场建设,实现居住区可回收物的便捷交投和资源的集散利用。二是提升分类收运能力。完成规范的湿垃圾车辆配置900余辆,有害垃圾专用收运车17辆,干垃圾车辆标识全面规范。加强湿垃圾车辆技术研发、选型和管理,确保分类收运整洁规范,杜绝二次污染。三是提高分类中转能力。加强中转环节分类标识的规范性检查,优化全程分类体系对市民的科普教育作用。

  (三)提高处理能力。一是坚持高标准,加快项目落地。对照最严环保标准、最高设计要求,采取专题协调、重点推进等工作方式,发挥市生活垃圾设施建设指挥平台协调机制,压实各区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工作实效。20**年,紧扣9个已开工项目施工周期,加快推进三个尚未开工湿垃圾项目(金山、宝山、普陀)今年上半年开工;加快推进4个干垃圾项目(奉贤二期、金山二期、浦东二期、宝山焚烧),力争今年一季度开工建设;到年底,干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到1.93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利用能力达到5050吨/日。二是落实末端设施严格监管。对照当前国际、国内和本市现行最严标准,适时组织培训和现场教学,发挥第三方专业监管和专业监测机构的发现作用,严格处理运营中的不规范行为。严格落实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公众开放和公众参与制度,通过政府监管、社会参与、群众监督的公共治理体系,提高设施运营水平、提升群众接受度,逐步化解邻避效应的矛盾。

  四、全面营造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

  (一)推动源头减量。一是推动旅馆、餐饮行业限制或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倡导绿色消费,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并组织开展联合检查执法;二是加强对在本市经营的快递业指导,提高快递包装物回收利用率;三是加大净菜上市在标准化菜场和生鲜超市、大型超市等场所的推进力度;四是排摸本市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场现状,落实新建和已建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场的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配套工作。

  (二)强化执法监督。一是严格行业监督。依托垃圾分类全程信息化系统,规范收集运输行为,杜绝混装混运现象。加强对中转环节的湿垃圾品质、运输环节混装监管。落实“不分类、不处置”制度,强化处置设施垃圾分类质量控制管理,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可回收物集散场的质量检查。二是鼓励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员的作用,组织社区居民、新闻媒体对物业分类驳运、环卫分类收运开展检查。公示混装混运的监督电话,开通微信举报渠道。逐步落实倒逼机制,在崇明区居住区和本市单位生活垃圾“不分类、不收运”实践的基础上,逐步落实收集、运输单位对居住区交付生活垃圾品质管理责任,从分类湿垃圾品质管理倒逼机制逐步延伸到其他分类垃圾品种,倒逼居住区做好源头分类管理工作。三是开展系列执法行动。针对旅馆经营单位、餐饮服务提供者、公共机构一次性物品提供和使用,细化违法行为处罚程序,统一处罚裁量基准,统筹部署垃圾分类、餐厨垃圾等专项执法行动,严格落实执法责任,重点针对收集容器配置、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收运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提高监管执法实效。

  (三)营造良好氛围。一是组织开展《条例》培训。采取分类分级培训,培养一支《条例》宣讲队,组织2次全市性的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送教上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区、街镇以及行业单位培训,发放2万份普法宣传资料,800余万份分类宣传海报及资料。二是实施《条例》宣传“五个一”工程。树立一批垃圾分类先进典型,推出一套垃圾分类宣传片,开展一系列“垃圾去哪儿”主题教育活动,建设一批垃圾分类科普基地,创建一批垃圾分类示范街镇。三是开展垃圾分类社会动员。组织开展垃圾立法宣传“进社区、进村宅、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园”系列活动,重点做好20**年春季全市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精神文明创建、卫生创建、志愿者服务等渠道,普及垃圾分类法制知识,结合好家风好家训工作,实现垃圾分类进家庭培训,指导全市媒体,利用有效阵地,做好垃圾分类公益性宣传。四是发挥城管社区工作室的作用。主动牵头基层党组织、居委、业委、物业、志愿者形成“五位一体”联动机制,积极落实居住区、企事业单位的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职责,努力推动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全面优化全程分类体系运作政策保障

  (一)完善配套政策。发挥好湿垃圾资源化设施建设资金补贴政策激励作用,按照项目开工时间段,分档定额补贴;对于按时开工的项目,给予补贴资金的50%,对于建设进展滞后,且20**年未能投入运营的,取消剩余补贴资金。20**年,继续研究落实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的建设投资补贴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激励和奖惩的效果。制定与《条例》相配套的循环经济发展扶持政策。

  (二)畅通产品出路。在试行《绿化用有机基质的生活垃圾原料控制要求(试行)》《生活垃圾好氧处置产品质量要求(试行)》的基础上,落实大幅减少农田化肥用量的要求,做好湿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作为有机肥的可行性研究。同时,加快研究制定湿垃圾资源化产品用于本市绿地林地土壤改良的补贴政策,打通湿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出路。

  (三)创新经济激励。运用经济杠杆,加强引逼。结合各区垃圾分类实效,在基本不增加各区经济负担的前提下,研究制定“湿垃圾不收费,干垃圾合计成本收费”,即达到符合质量标准且进入市属设施的湿垃圾不收费、湿垃圾质量数量未达标且干垃圾超量区域加倍收费的垃圾费结算制度,倒逼各区强化源头分类实效。推进各区参照市生活垃圾处理按质收费制度,落实区处理设施对街镇的品质控制和奖惩措施,促进自行处理的各区用好经济考核杠杆,落实垃圾分类实效控制管理。

  附件:

  1.20**年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工作任务清单

  2.20**年各区生活垃圾全程体系建设任务指标分解表

篇4:金杨新村街道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9)

  浦金委〔20**〕24号

  金杨新村街道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沪府办发﹝20**﹞3号)及《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完善浦东新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浦分减联办﹝20**﹞1号)的有关要求,结合金杨街道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xxx视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以 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城乡统筹、系统推进、循序渐进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实效,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促进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

  二、工作目标

  一是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区域内生活垃圾分类119个小区(非自然小区、含驻区部队公寓)75467户居民的分类全覆盖,达标小区创建83个,创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二是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分类体系。定时定点/垃圾箱房累计改建94个,建成两网整合服务点72个、中转站1个。辖区干垃圾日均控制量不高于142吨,湿垃圾分类量日均高于27吨(居住区及菜场),可回收物回收量日均高于21吨。三是形成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举办垃圾分类及《条例》普法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每个小区成立一支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街道举办5场宣传活动、发放8万份宣传海报及资料。

  三、工作任务

  (一)加快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规范化建设。

  1.实现源头分类场所标识、标牌全配置。

  根据“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程分类要求,按照分类覆盖“两有”标准即有设施设备、有宣传告知要求及《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全程宣传指导手册》中容器配置要求和投放规范,推进居民区、菜场、商铺各类场所生活垃圾投放容器、垃圾箱房及分类投放点、短途驳运机工具等设施设备和公示牌、告知书、分类知识、宣传海报等的规范化配置,7月1日前实现各类场所源头分类覆盖。

  2.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明确投放要求。

  根据《条例》要求,生活垃圾收集交付点设置可回收物(蓝色)、有害垃圾(红色)、湿垃圾(棕色)、干垃圾(黑色)收集容器。门洞口设垃圾桶的,成组配置干、湿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箱房集中投放的,按干湿5:1配置干、湿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在小区主要出入口设置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收集容器。

  为每户家庭配置10L规格的湿垃圾分类收集容器(20**年前已投放28814个,20**年5月前投放46653个);

  结合美丽家园建设,分步开展垃圾箱房改造、维修和新建, 10月底前完成居民区定时定点/垃圾箱房、两网整合服务点建设,条件成熟时完成中转站建设。

  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四分类”标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其他垃圾),新区生活垃圾以“干湿分类”为重点,提倡“能卖尽量卖、有害单独放、干湿需分类、投放需定时”。部分有条件的小区,可按“湿垃圾”和“干垃圾”进行初分基础上,保洁员在收集垃圾时,对干湿垃圾进行二次分类。

  (二)明确落实分类投放责任主体。

  根据《条例》规定,住宅小区由业主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实施物业管理的,物业服务企业为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由业主自行管理的,业主为责任人。明确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主要职责:1、按规定设置分类收集容器;2、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分类驳运至垃圾箱房或小型压缩站;3、对分类投放工作进行宣传、指导,对不符合分类投放要求的行为予以劝告、制止。

  建立居住小区“党组织、居委、业委会、物业、志愿者”:“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落实居住区的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职责,鼓励制定居民公约方式,加强垃圾分类居民自治。

  (三)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

  结合 “美丽家园”行动,鼓励居住小区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以干湿垃圾分类投放为主要内容,根据不同类型居住小区实际,因地制宜确定定时定点投放的分类投放点设置、投放时间安排及分类投放规范等。在部分有垃圾厢房的小区内取消相关门洞干湿两类垃圾回收桶,实现集中回收点分类回收,由物业及志愿者在投放垃圾高峰时间,现场进行分类指导和监督。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达标验收挂牌制度,在普遍达标的基础上,推动3-5个小区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居住小区,不断提升垃圾分类实效。

  (四)深化绿色账户激励机制。

  不断提高绿色账户开卡率,力争到20**年开卡率达到90%。积极推广宣传绿色账户,发挥绿色账户在促进干湿分类、可回收物回收方面的激励作用。通过培训志愿者、绿色账户扫码员(244名),引导居民广泛参与,增强绿色账户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绿色账户实效。

  (五)探索“两网融合”再生资源回收第三方服务模式。

  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上门回收。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增加再生资源多种渠道回收,做到各种年龄层次的覆盖,思路如下:

  一是利用支付宝端收呗实现小区上门回收服务功能, 利用支付宝端收呗的资源渠道及流量,进行线上和线下宣传,提高居民的知晓率,从而建设上门回收人员队伍,实现对“五废”的上门回收(五废主要是指废金属、废纺织物、废塑料、电子垃圾、废纸类的再生资源)。轻松解决居民将再生资源的回收,实现再生资源的循环使用。

  二是借助金桥再生资源公司等第三方开发微信版收呗服务在金杨微信公众号中开发上门回收再生资源服务功能,解决居民再生资源出门交投的问题,不出家门,微信点击就有人上门回收,免除“摇铃大军”骚扰,也实现了再生资源互联网回收模式的新亮点。此方法可以覆盖年轻的群体,解决他们工作忙没有时间进行分类收集回收,提升了垃圾分类的覆盖率。

  通过以上物联网的回收模式,提升金杨微信公众号发布政府信息、增加居民关注度的同时又实实在在的为居民进行民生服务。是新时期解决垃圾能分类、分好类的新模式、新亮点。

  (六)营造垃圾分类氛围。

  结合《条例》出台和实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全面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一是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7月1日条例实施日、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时点开展集中宣传。二是开展《条例》的培训和普法宣传。采取条线干部、志愿者队伍、物业管理、人员小区保洁员等不同岗位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小教员。三是加强垃圾分类工作社区宣传、入户宣传。充分发挥媒体报道、社区宣传栏、电子宣传屏的作用,形成舆论氛围。

  (七)严格垃圾分类收运驳运。

  1.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按照严格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要求,将居民源头分类后的生活垃圾,按照干、湿、可回收、有害垃圾采用专项收运车辆进行分类运输,杜绝混装混运。其中干垃圾的短途驳运由物业公司或委托单位送至指定的压缩站,由环卫收运企业负责后期运输和处置。湿垃圾收运除了由街道委托第三方驳运至压缩站36个小区外,其他83个小区由新区指定企业通过环卫密闭车辆进小区收集清运和处置。

  2.其他垃圾的分类收运。建筑装修垃圾、大件垃圾、枯枝落叶等其他垃圾,原则上按照垃圾属性,并按照垃圾处置规范要求,在公司运营资质,运营许可、安全管理等条件具备下并由废管中心核准由业委会(业主)委托第三方清运处置。

  (八)试点设置湿垃圾生物处理设备(社区用或家用)。

  针对目前没有垃圾厢房或具备设置生物处理设备的小区,试点定制湿垃圾处理机,对湿垃圾进行不出上区的生化和降解处理。鼓励居民使用家用厨余垃圾处理机,从而足不出户的就能处理家中的厨余垃圾,可实现家庭湿垃圾70-95%减量。

  四、组织领导

  为切实落实好生活垃圾分类各项任务,街道成立由办事处主任任组长,街道办事处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社区党政办、社区党建办、社区管理办、社区综合事务办、团工委、妇联、市场监管所、城管中队、房管办、绿化市容中心、各居民区相关负责人为成员单位的金杨新村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社区管理办公室,履行垃圾分类相关职责指导工作开展。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体制机制。

  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各居民区及相关单位要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联席工作平台,加强统筹协调,细化责任分工,强化工作协同。加强制度设计、完善标准规范、加强行业指导和牵头推进。坚持管理重心下移,夯实居民区工作基础,充分调动居民区资源推进垃圾分类。强化社会共治,将垃圾分类目标任务纳入住宅小区建设美丽家园行动考核体系。

  (二)加强执法保障。

  建立市场监管、城管执法等多部门管理执法协作机制,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实现监管信息共享,切实加强对强制分类源头参与主体、投放管理主体、收运作业主体的执法检查,提高监管执法实效。

  (三)强化社会监督管理。

  建立并完善政府依法监管、第三方专业监管、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垃圾分类全过程综合监管体系,加强质量监管。落实居民区属地监督检查机制,加强执法监管,把垃圾分类纳入住宅小区综合治理考核体系,加强考核督办,确保源头分类实效。严格分类收运监管,坚决杜绝“混装混运”,将分类收运执行情况纳入环卫收运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运用信息化等手段,加强全程分类各个环节有效衔接。

  附件:1.金杨新村街道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

  工作任务清单

  2.金杨新村街道居民区(含菜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

  任务指标

  *金杨新村街道工作委员会 金杨新村街道办事处

  20**年6月25日

篇5:虹口区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虹府发〔20**〕8号

  虹口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虹口区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区政府有关部门、各街道办事处、有关单位:

  《虹口区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虹口区人民政府

  20**年3月5日

  虹口区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xxx视察上海重要讲话和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的要求,结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和《虹口区关于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的行动计划(20**-20**年)》等文件精神,以创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为目标,现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落实市委、市政府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要求,提高思想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打赢打好生活垃圾分类的攻坚战、持久战,推动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二)工作目标。

  以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做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一是20**年完成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全面覆盖,并创建成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全区8个街道创建成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各居住区、单位、公共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80%以上居住区、单位实现垃圾分类实效达标。二是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不断优化完善,继续推动“两网融合”体系建设,全区累计建成“两网融合”服务点269个、“两网融合”中转站8座,分类设施设备全面配套到位。分类收运和分类中转能力进一步提升,利用现有条件加快各类生活垃圾中转场地和资源再利用场地建设。全区干垃圾日均控制量不高于634吨,湿垃圾分类量日均高于193吨,可回收物回收量日均高于103吨。三是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人人知晓、普遍参与。

  二、全面完善《条例》贯彻落实的制度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做好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以《条例》颁布为契机,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专项督查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围绕《条例》贯彻落实,细化各部门、各街道的责任分工,量化工作目标和任务指标,具体责任到人。充分发挥“区、街、居”三级联席会议制度作用,落实街道管理责任,加大日常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力度。

  (二)推进基层建设。

  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基层尤其是居民区党组织管理工作职责,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形成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四位一体”,合力抓实分级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特别是落实街道层面及居委会每1-2周的垃圾分类工作分析评价制度,发挥居民自治功能,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接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大对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监督检查力度,定期分析发现的问题,并建立情况通报机制。坚持“典型引路”,加快复制推广。

  (三)完善制度配套。

  立足本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鼓励各成员单位探索出台一些“微制度”,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避免和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带头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提高再生纸的使用比例,减少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内部办公场所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在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大型超市等场所积极推进净菜上市。推动旅馆、餐饮行业限制或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倡导绿色消费,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

  三、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程体系建设

  (一)推进全面覆盖。

  以创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为引领,8个街道全面创建示范街道,落实属地责任,将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到人,严格居住区、单位、公共场所达标标准和比例,将全区80%以上的源头实效比例要求分解到“进居住区、进单位”等具体项目,促进街道属地推进。全面落实居住区分类垃圾箱房和分类投放点改造,推进居住区、公共场所生活垃圾投放容器、标识的规范化及短途驳运机具的规范化。因地制宜推进垃圾分类定时定点等促进源头分类实效模式,发挥好绿色账户分类指导员、垃圾箱房管理员等在源头分类环节的指导作用,用好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提高在职党员对社区垃圾分类的示范、志愿者等作用。对接市、区两级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提高垃圾分类工作在城区、街道、小区、单位、校园等创建指标体系中的比重。

  (二)推动实效提升。

  各街道做好再生资源“点、站”布局,落实每个街道属地社区内“两网融合”服务点的全覆盖,并确保设立不少于1个“两网融合”中转站,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融合。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箱房改建累计942个,创建达标居住区586个,湿垃圾专项收运车配置累计40辆。全区生活垃圾分减总量按照市级考核量要求达标,各街道牵头形成辖区内各单位、居民区垃圾产量台账,多措并举完成年度减量考核指标。

  (三)加快信息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平台,将分类管理和智慧化融合起来。落实市绿化市容局和市经济信息化委的信息化试点工作要求,通过硬件建设提升和软件开发,建设全区各街道分类实效数据系统,逐步实现单位、居住区生活垃圾产生量、质量水平和收费信息的全程管理。

  四、全面营造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

  (一)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要结合《条例》实施,组织开展培训。建立区级“生活垃圾分类宣讲团”,进单位、进街道宣讲《条例》,以发放普法宣传资料、集中培训、送教上门等方式,培训一批基层社区和单位的《条例》宣讲小教员。二是各部门、各街道要在条线单位和辖区内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社会动员,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园”系列活动,通过精神文明创建、卫生创建、志愿者服务等渠道,普及垃圾分类法制知识,结合好家风好家训工作,实现垃圾分类进家庭培训。同时,指导区级媒体,利用有效宣传阵地,做好垃圾分类公益性宣传。三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在居住区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员,同时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自治组织等作用,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感知度和参与度。四是街道要用好各支力量下沉队伍,发挥城管社区工作室的作用,主动牵头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形成“五位一体”联动机制,积极落实居住区、企事业单位的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职责。

  (二)强化执法监督。

  一是鼓励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员的作用,组织社区居民、新闻媒体对物业开展检查。公示混装混运的监督电话,畅通举报渠道。逐步落实收集、运输单位对居住区交付生活垃圾品质管理责任,从分类湿垃圾品质管理倒逼机制逐步延伸到其他分类垃圾品种,倒逼居住区做好源头分类管理工作。二是严格行业监督。规范收集运输行为,杜绝混装混运现象。落实物业公司的分类短驳及环卫作业分类收运的管理责任,加强对中转环节的湿垃圾品质、运输环节混装监管,落实“不分类、不收运”制度。三是开展系列执法行动。统筹部署垃圾分类、餐厨垃圾等专项执法行动,严格落实执法责任,重点针对收集容器配置、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收运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并落实建立每月台账制度,提高监管执法实效。

  五、全面强化全程分类体系运作的配套措施

  (一)强化区、街道各级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分减联办)的组织架构。

  调整增加区分减联办的成员单位,并由各部门、各街道的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

  (二)落实经费保障。

  各部门、各街道根据规定职责,落实工作经费,确保各项任务指标按时完成。

  (三)加强“周周查、月月报、季季考”的督查通报制度。

  区分减联办利用第三方测评和信息数据,以问题为导向,形成双周、月度、季度工作通报的动态推进制度。

  附件:1.20**年虹口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任务清

  单

  2.20**年各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目标汇总表

  附件1

  20**年虹口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任务清单

  序号 任务

  名称 任务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时间

  节点

  1 加强组织领导 召开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大会。 区分减联办 各成员单位 20**年

  3月

  2 完善各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大日常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力度,细化各部门、街道办事处的责任分工,量化工作目标和任务指标,责任到人。 区分减联办

  各街道办事处 各成员单位 20**年

  3月

  3 建立健全“区、街、居”三级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体系,落实属地街道、区域管理职责。 各街道办事处 区分减联办 20**年

  6月

  4 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区对各部门、各街道专项督查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区委组织部

  区委办公室

  区政府办公室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区分减联办 20**年

  5 推进基层建设 各单位要创新模式,形成典型案例及有效经验,为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提升提供有效可复制经验。 区分减联办 各成员单位 20**年

  5月

  6 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基层组织居民区党组织管理的工作职责,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形成社区党组织、居委、物业、业委的“四位一体”合力抓实分级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街道联办及居委每1-2周的垃圾分类工作分析评价制度。 各街道办事处 区民政局 20**年

  6月

  7 对接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大对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监督检查频率,定期分析发现问题,建立情况通报机制。 区城运中心 各街道办事处 20**年

  8

  推进全面覆盖 落实全面覆盖,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全面完成各街道分类实效的各项任务指标。严格居住区、单位、公共场所达标标准和比例,将全区80%以上的源头实效比例分解至居住区、进单位,落实属地责任,将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到人。 各街道办事处

  区分减联办 各成员单位 20**年

  9 落实居住区分类垃圾箱房和分类投放点改造,推进居住区、公共场所生活垃圾投放容器、标识的规范化,短途驳运机具的规范化。 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

  区绿化市容局 各街道办事处 20**年

  10 用好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发挥在职党员对社区垃圾分类的示范、志愿者等作用。 各基层居民区党组织 各街道办事处 20**年

  11 对接市、区两级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相应提高垃圾分类工作在城区、街镇、小区、单位、校园等创建指标体系中的比重。 区文明办 区分减联办

  区机管局

  各街道办事处 20**年

  12 加快体系建设 累计建成“两网融合”服务点269个、中转站8座。 各街道办事处 区商务委

  区绿化市容局 20**年10月

  13 累计完成规范的湿垃圾车辆配置40辆,干垃圾车辆全面标识规范。 区绿化市容局 区财政局 20**年

  14 推动源头减量 推动旅馆、餐饮行业限制或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倡导绿色消费,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并组织开展联合检查执法。 区文化和旅游局

  区市场监管局 区城管执法局区商务委 20**年

  15 加大净菜上市在标准化菜场和生鲜超市、大型超市等场所的推进力度。 区商务委 各街道办事处 20**年

  16 排摸本区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场现状,落实新建和已建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场的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配套工作。 区商务委

  区绿化市容局 区市场监管局 20**年

  17 强化执法监督 制定专项执法计划,提高监管执法实效。统筹部署垃圾分类、餐厨垃圾等专项执法行动,严格落实执法责任,重点针对收集容器配置、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收运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并落实建立每月台账制度。 区城管执法局 区市场监管局区文化旅游局 20**年

  6月

  18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员的作用,组织社区居民、新闻媒体对物业分类驳运、环卫分类收运开展检查。公示混装混运的监督电话,开通举报渠道。 区绿化市容局 区新闻办

  区文明办 20**年

  19 推进垃圾分类全程信息化系统试点工作,规范收集运输行为,杜绝混装混运现象。加大对中转环节的湿垃圾品质、运输环节混装监管。 区绿化市容局 区科委 20**年

  20 逐步落实“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逐步落实收集、运输单位对居住区交付生活垃圾品质管理责任,从分类湿垃圾品质管理倒逼逐步延伸到其他分类垃圾品种,倒逼居住区做好源头分类管理工作。 区绿化市容局

  各街道办事处 区城管执法局 20**年

  21 营造良好氛围 采取分类分级培训,建立区级“生活垃圾分类宣讲团”进单位进街道开展全区《条例》宣讲,发放普法宣传资料采取集中培训和送教上门相结合的方式,培训一批基层社区和行业单位的《条例》宣讲小教员。 区分减联办

  各街道办事处 各成员单位 20**年

  5月

  22 组织开展垃圾立法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园”系列活动,重点做好全区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活动,普及垃圾分类及立法知识。 区教育局、区卫生健康委

  团区委

  区机管局

  区绿化市容局 各街道办事处 20**年

  23 结合好家风好家训工作,实现垃圾分类进家庭培训。 区妇联、区文明办 区绿化市容局 20**年

  24 指导媒体,用好阵地,做好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工作。 区委宣传部 区绿化市容局 20**年

  25 综合运用好各支力量下沉的队伍,发挥城管社区工作室的作用,主动牵头基层党组织、居委、业委会、物业、志愿者形成“五位一体”联动机制,积极落实居住区、企事业单位的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职责。 各街道办事处

  区城管执法局 各成员单位 20**年

  附件2

  20**年各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目标汇总表

  序号 街道 区域全覆盖并创建示范街道 居住区总数(小区/户) 已推分类数

  (小区/户) 已覆盖居委数 已推点位数 19年新增(小区/户) 19年度湿垃圾日均核准量(桶) 达标小区目标(累计) ”两网融合”服务点累计个数 “两网融合”服务中转站累计个数

  1 欧阳 20**年创建 106/28437 106/29510 18 117 / 176 85 39 1

  2 曲阳 20**年创建 71/36435 71/36435 25 106 / 225 57 26 1

  3 广中 20**年创建 138/43366 138/43366 22 150 / 260 110 51 1

  4 凉城 20**年创建 96/38126 96/38126 27 118 / 236 77 35 1

  5 北外滩 20**年创建 72/15019 64/13340 27 67 8/1679 82 58 26 1

  6 四川北 20**年创建 74/27580 47/17733 19 47 27/9847 109 59 27 1

  7 嘉兴 20**年创建 53/28417 46/22608 24 57 7/5809 137 42 20 1

  8 江湾 20**年创建 123/49232 114/44685 32 128 9/4547 276 98 45 1

  合计 733/266612 682/245803 194 790 51/20809 1500 586 269 8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