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安全技术防范概述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0-08-26

  安全技术防范概述

  一、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 安全防范的一般概念

  根据现在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安全,就是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事故;所谓防范,就是防备、戒备,而防备是指作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戒备是指防备和保护。

  综合上述解释,是否可以给安全防范下如下定义: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 两种安全理念

  中文所说的安全,在英文中有Safety和Security两种解释。牛津大学出版的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Safety一词的主体解释是:安全、平安、稳妥,保险(锁)、保险(箱)等;而对Security一词的主体解释是:安全、无危险、无忧虑,提供安全之物,使免除危险或忧虑之物,抵押品、担保品,安全(警察)、安全(部队)等。

  实际上,中文所讲的安全是一种广义的安全,他包括两层涵义:一指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它对应英文中的Safety,其二是指社会人文性的安全,即有明显认为属性的安全,它与Security相对应。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的被破坏主要不是由人的有目的参与而造成的;社会人文性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的有目的的参与而造成的。因此,广义的讲,安全应该包括Safety和Security两层含义,而我们常常说的安全防范主要是指狭义的安全Security,国外通常叫“保安”。

  ● 损失预防与犯罪预防--安全防范的本职内涵

  在西方,不用“安全防范”这个词,而用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Loss Prevention & Crime Prevention)这个概念。就像中文的安全与防范连在一起使用,构成一个新的复合词一样在西方,Loss Prevention和Crime Prevention也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损失预防与犯罪预防构成了Safety/Security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国外,Loss Prevention通常是指社会保安业的工作重点,而Crime Prevention则是警察执法部门的工作重点。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与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就是安全防范的本质内容。

  综上所述,安全防范既是一项公安业务(警察执行部门),又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和社会经济事业。它们的发展和进步,既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又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大公共安全理念

  所谓大公共安全理念,就是综合安全理念,就是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时时安全、处处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服务。所谓社会公共安全服务保障体系,就是由政府发动、政府组织、社会各界(绝不是公安部一家、更不是公安部执法部门内部的某一机构)联合实施的综合安全系统工程(硬件、软件)和管理服务体系。公众所需要的综合安全,不仅包括以防盗、防劫、防入侵、防破坏为主要内容的狭义“安全防范“,而且包括防火安全、交通安全、通信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人体防护、医疗救助防煤气泄漏等诸多内容。

  二、安全防范的三种基本防范手段:人防、物防和技防

  安全防范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一部分,安全防范行业是社会公共安全行业的一个分支。就防范手段而言,安全防范包括人力防范、实体(物)防范和技术防范三个范畴。其中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是古已有之的传统防范手段,它们是安全防范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传统的防范手段也不断融入新科技的内容。技术防范的概念是在近代科学技术(最初是电子报警技术)用于安全防范领域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立防范手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新的防范概念。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 “技术防范”的概念也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为警察执法部门和社会公众所认可和接受,以致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新词汇,技术防范的内容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都将或迟或早的移植、应用于安全防范工作中。因此,“技术防范”在安全防范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它已经带来了安全防范的一次新的革命。

  安全防范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探测、延迟与反应。探测(Detection)是指感知显形和隐性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发出报警;延迟(Delay)是指延长和推延风险事件发生的进程;反应(Response)是指组织力量为制止风险事件的发生所采取的快速行动。在安全防范的三种基本手段中,要实现防范的最终目的,都要围绕探测、延迟、反应这三个基本防范要素开展工作、采取措施,以预防和阻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当然,三种防范手段在实施防范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基础的人力防范手段(人防)是利用人们自身的传感器(眼、耳等)进行探测,发现妨害或破坏安全的目标,作出反应;用声音警告、恐吓、设障、武器还击等手段来延迟或阻止危险的发生,在自身力量不足时还要发出求援信号,以期待做出进一步的反应,制止危险的发生或处理已发生的危险。实体防范(物防)的主要作用在于推迟危险的发生,为“反应“提供足够的时间。现代的实体防范,已不是单纯物质屏障的被动防范,而是越来越多地采用高科技地手段,一方面使实体屏障被破坏地可能性变小,增大延迟时间;另一方面也使实体屏障本身增加探测和反应的功能。

  技术防范手段可以说是人力防范手段和实体防范手段的功能延伸和加强,是对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在技术手段上的补充和加强。它要融入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之中,使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在探测、延迟、反应三个基本要素中间不断地增加高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探测能力、延迟能力和反应能力,使防范手段真正起到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

  探测、延迟和反应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关系。一方面,探测要准确无误、延迟时间长短要合适,反应要迅速;另一方面,反应的总时间应小于(至多等于)探测加延迟的总时间。

  三、安全防范技术与安全技术防范

  安全防范技术是用于安全防范的专门技术,在国外,安全防范技术通常分为三类:物理技术防范( Physical Protection)、电子防范技术(Electronic Protection)、生物统计学防范技术(Biometric Protection)。这里的物理防范技术主要指实体防范技术,如建筑物和实体屏障以及与其匹配的各种实物设施、设备和产品(如门、窗、柜、锁等);电子防范技术主要是指应用于安全防范的电子、通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及其相关技术,如:电子报警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出入口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其相关的各种软件、系统工程等。生物统计学防范技术是法庭科学的物证鉴定技术和安全防范技术中的模式识别相结合的产物,他主要是指利用人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安全技术防范的一种特殊技术门类,现在应用较广的有指纹、掌纹、眼纹、声纹等识别控制技术。

  安全技术防范是以安全防范技术为先导,以人力防范为基础,以技术防范和实体防范为手段,所建立的一种具有探测、延迟、反应有序结合的安全防范服务保障体系。他是以预防损失和预防犯罪为目的的一项公安业务和社会公共事业。对于警察执法部门而言,安全技术防范就是利用安全防范技术开展安全防范工作的一项公安业务;而对于社会经济部门来说,安全技术防范就是利用安全防范技术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安全服务的产业。既然是一种产业,就要有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就要有系统的设计与工程的施工、服务和管理。

  四、安全防范技术的专业体系

  安全技术防范作为社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的一个分支,具有其相对独立的技术内容和专业体系。根据我国安全防范行业的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我们可以将安全防范技术按照学科专业、产品属性和应用领域的不同进行如下分类:

  ● 入侵探测与防盗报警技术

  ● 视频监控技术

  ● 出入口目标识别与控制技术

  ● 报警信息传输技术

  ● 移动目标反劫、防盗报警技术

  ● 社区安防与社会救助应急报警技术

  ● 实体防护技术

  ● 防爆安检技术

  ● 安全防范网络与系统集成技术

  ● 安全防范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

  由于安全防范技术是正在发展中的新兴技术领域,因此上述专业的划分只具有相对意义。实际上上述各项专业技术本身,都涉及诸多不同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门类,它们之间又互相交叉和相互渗透,专业的界限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同一技术同时应用于不同专业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

采编:www.pmceo.cOm

篇2:卓越的现场管理第1讲5S概述

  卓越的现场管理第1讲5S概述

  【本讲重点】

  5S的含义

  5S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5S的说明

  5S的起源

  1.5S的沿革

  5S起源于日本,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日本企业独特的一种管理办法。

  1955年,日本的5S的宣传口号为“安全始于整理,终于整理整顿”。当时只推行了前两个S,其目的仅为了确保作业空间和安全。后因生产和品质控制的需要而又逐步提出了3S,也就是清扫、清洁、修养,从而使应用空间及适用范围进一步拓展,到了1986年,日本的5S的著作逐渐问世,从而对整个现场管理模式起到了冲击的作用,并由此掀起了5S的热潮。

  2.5S的发展

  日本式企业将5S运动作为管理工作的基础,推行各种品质的管理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品质得以迅速地提升,奠定了经济大国的地位,而在丰田公司的倡导推行下,5S对于塑造企业的形象、降低成本、准时交货、安全生产、高度的标准化、创造令人心旷神怡的工作场所、现场改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逐渐被各国的管理界所认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5S已经成为工厂管理的一股新潮流。

  根据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有的公司在原来5S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节约(Save)及安全(Safety)这两个要素,形成了“7S";也有的企业加上习惯化(Shiukanka)、服务(Service)及坚持(Shikoku),形成了“10S".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谓“7S"、“10S"都是从“5S"里衍生出来的。

  5S的含义

  5S是日文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修养)这五个单词,因为五个单词前面发音都是“S”,所以统称为“5S”。它的具体类型内容和典型的意思就是倒掉垃圾和仓库长期不要的东西。

  ■整理

  就是区分必需和非必需品,现场不放置非必需品:

  △将混乱的状态收拾成井然有序的状态

  △5S管理是为了改善企业的体质

  △整理也是为了改善企业的体质

  ■整顿就是能在30秒内找到要找的东西,将寻找必需品的时间减少为零:

  △能迅速取出

  △能立即使用

  △处于能节约的状态

  ■清扫

  将岗位保持在无垃圾、无灰尘、干净整洁的状态,

  清扫的对象:

  △地板、天花板、墙壁、工具架、橱柜等

  △机器、工具、测量用具等

  ■清洁

  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并且制度化;管理公开化,透明化。

  ■修养

  对于规定了的事,大家都要认真地遵守执行。

  △典型例子就是要求严守标准,强调的是团队精神

  △养成良好的5S管理的习惯

  具体的内容见下表

  表1-1 5S含义表

  中文 日文 英文 典型例子

  整理 SEIRI Organization 倒掉垃圾、长期不用的东西放仓库

  整顿 SEITON Neatness 30秒内就可找到要找的东西

  清扫 SEISO Cleaning 谁使用谁负责清洁(管理)

  清洁 SEIKETSU Stangardisation 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

  修养 SHITSUKE Discipline and training 严守标准、团队精神

  5S活动不仅能改善生活环境,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的品质、服务水准,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并且给予制度化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减少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其它管理活动有效展开的基础。

  在没有推行5S的工厂,每个岗位都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不规范或不整洁的现象,如垃圾、油漆、铁锈等满地都是,零件、纸箱胡乱搁在地板上,人员、车辆都在狭窄的过道上穿插而行。轻则找不到自己要找的东西,浪费大量的时间;重则导致机器破损,如不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使是最先进的设备,也会很快地加入不良器械的行列而等待维修或报废。

  员工在这样杂乱不洁而又无人管理的环境中工作,有可能是越干越没劲,要么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要么就是另寻它途。

  对于这样的工厂,即使不断地引进很多先进优秀的管理方法也不见得会有什么显著的效果,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简单实用的5S开始,从基础抓起。

  前面阐述了5S的基本含义,可是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很多人却常常混淆了整理、整顿,清扫和清洁等概念,为了使5S喜闻乐见,得以迅速地推广传播,很多推行者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记忆,如漫画、顺口溜或看板等。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可以用下面几句顺口溜来描述:

  ●整理:要与不要,一留一弃;

  ●整顿:科学布局,取用快捷;

  ●清扫:清除垃圾,美化环境;

  ●清洁:洁净环境,贯彻到底;

  ●修养:形成制度,养成习惯。

  【自检】

  当今社会,无论在公司 ,还是在社会生活中,“教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教养”往往成为评价一个人层次如何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准。你认为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教养呢?

  5S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作为企业,实行优质管理,创造最大的利润和社会效益是一个永恒的目标。而优质管理具体说来,在以下这些方面有独到之处:

  Q(quality:品质)、C(cost:成本)

  D(delivery:交期)、S(service:服务)

  T(technology:技术)、M(management:管理)

  Q(quality)品质品质是指产品的性能、价格比的高低,是产品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好的品质是赢得顾客信赖的基础,5S能确保生产过程的迅速化,规范化,能十分有效地为好的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C(cost)成本随着产品的成熟、成本趋向的稳定,在相同的品质之下,谁的成本越低,谁的产品竞争力相应地也就越强,谁就有生存下去的可能。5S可以减少各种浪费,避免不均衡,大幅度地提高效率,从而达到成本的最优化。

  D(delivery)交货的期限,简称为交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大批量生产已成为个性化生产,多品种而又少批量地生产,只有弹性的机动灵活的生产才能适应交期的需要,交期体现了公司的适应能力的高低。5S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法,能及时地发现异常,减少问题的发生,保证准时交货。

  S(service)服务众所周知,服务是赢得客源的重要的手段,通过5S可以大大地提高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工作乐趣,使他们更乐于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另外通过5S还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无谓的“确诊”,可以让顾客感到快捷和方便,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T(technology)简称技术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谁能够掌握高新技术,谁就更具备竞争力,而5S通过标准化来优化、累计技术并减少开发成本,能加快开发的速度。

  M(management)管理管理是一个广义的范畴。狭义可分为对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等四方面的管理。只有通过科学化、效能化的管理,才能够达到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的最优化,综合利润最大化,5S是实行科学管理的最基本的要求。一个企业通过推进5S活动,就可以有效地将品质、成本、交期、服务、技术、管理等六大要素都达到最佳的状态,最终能实现企业的竞争方针与目标。所以说5S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和基础。

  图1-1 现代企业之屋

  5S的说明书

  1.5S的性能

  5S很像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它能十分有效地治疗企业里的各种不良状况的“疾病”,长期服用 ,能极大地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本品无任何副作用。

  主要成分

  整理

  整顿

  清扫

  清洁

  修养

  ●适用范围:

  △生产车间、宿舍房间、仓库、办公室、公共场所;

  △公共事务、供水、供电、道路交通管理等;

  △社会道德、人员思想意识的管理。

  ●作用:(消除各种问题(隐患),强壮企业的 “体魄”,提高免疫力。

  ●用法:内外兼服。

  ●用量:遵医嘱。

  ●注意事项: 一旦开始服药,请不要中途停止。

  一个企业,如何让它不下滑,必须要有一个支撑点,而这个支撑点称为止动力,另外一种力量叫拉力,如何让一个企业能逐步地向前进,后面应有一种止动力,而前面必须有一种拉力,这个企业才会往上走。那怎样正确地使用止动力,又如何最有效地运用这种拉力,是这个企业管理中的最重要的一个基础要素,5S的作用就是能彻底消除各种问题的隐患,强壮企业的“体魄”,提高免疫力。它的主要作用有下列6种:

  2.5S的主要功用

  (1) 让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

  (2) 节约成本,实施了5S的场所就是节约的场所;

  (3) 缩短交货期;

  (4) 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场所的安全系数十分有效地增大;

  (5) 可以推进标准化的建立;

  (6) 通过5S可以极大地提高全体员工的士气。

  【自检】

  检查一下在我们的企业中,是否存在以下现象,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应采取什么对策?

  存在现象 产生后果 规避办法

  (1)作业流程不畅,搬运距离过长且通道被阻

  (2)工装夹具随地乱放

  (3)物品堆放杂乱,良品与不良品混杂,成品与半成品很难区分

  (4)私人物品随意摆放,员工频繁走动

  (5)机器设备保养不良,故障多

  (6)地面脏污,设施破旧,灯光灰暗

  (7)物品因没有标识而时常误送误用

  (8)管理气氛紧张,员工都无所适从

  【本讲总结】

  企业在未来的激烈竞争过程中,不进则退,要想使企业不走下坡路,少走弯路,必须通过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止动力,还有拉力。有了止动力,再加上拉力,才能使企业卓有成效地逐步提升。另外就是要让企业贯彻到底实施标准化,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增加了这五种力量,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

  5S是现场管理的基础,但5S并非仅仅是在企业或工厂才要做的活动。事实上,个人、家庭 、企业或工厂以及社会等多种层面都可以实施5S活动。

  【心得体会】

  5S的主要功用

  (1) 让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

  (2) 节约成本,实施了5S的场所就是节约的场所;

  (3) 缩短交货期;

  (4) 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场所的安全系数十分有效地增大;

  (5) 可以推进标准化的建立;

  (6) 通过5S可以极大地提高全体员工的士气。

篇3:成本核算与控制:成本概述

  成本核算与控制:成本概述

  第1节 概述

  无论对组织还是个人,无论对盈利组织还是非盈利组织,也无论对大型跨国公司还街头小卖部,成本始终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在盈利组织中,成本知识不仅是会计人员而且也是所有其他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和董事长)工商管理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为盈利组织的任何决策几乎无一例外地涉及到成本,只是涉及的程度深浅不同而已。成本知识的内容很多,本章无法面面俱到,我们将从成本信息用户或决策者的角度,重点讨论成本计算方法、成本管理控制系统、成本标准制定及成本业绩评价与报告。

  一、成本概念

  所谓成本,是指特定主体为了达成特定目的所作出的“牺牲”(Sacrifice)。这种牺牲通常用耗费或放弃的经济资源来计量或计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完全免费的午餐”,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所耗费。换句话说,成本是市场交易的结果,是“为了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东西而放弃的自己所拥有的有价值的东西。”理解成本概念需要注意两个要点:

  (1) 计算盈亏的角度看,不同的主体使用的不同的成本概念。在这里,主体是指耗

  费或放弃经济资源的个人或组织。正如本书前面所述,一家正规的公司,其厂场设备必须计提折旧,然后作为成本的组成部分去抵减收入,计算盈亏;我国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日常并不领取工资,工资当然也不计入成本,而是包括在年终分红当中;更有甚者,大街上卖冰棍儿的老太太每天收摊儿后计算盈亏时通常既不对运载冰棍儿的手推车计提折旧,也不计算自己的工资。主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成本概念的多样化。本书使用的成本概念,是在“剩余主体理论”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

  (2) 从管理的角度看,不同目的需要不同成本概念。正如以下各节次所述,为了控

  制成本,必须有标准(计划或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为了进行决策,必须有相关成本、沉入成本、不可避免成本和机会成本等等;

  二、成本的分类

  为了系统地理解和运用成本概念,必须对成本进行分类。成本种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分类是按经济内容,兹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予以说明。

  按照经济内容,制造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成本可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

  1. 产品成本

  产品成本是指与以重新销售为目的而购入或制造的产品相关的成本。一般分成直接

  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简称“料工费”。直接材料就是产品制造过程中耗费的原材料,通常构成完工产品的实体。例如电器公司生产电冰箱使用的薄钢板,杂志社出版杂志使用的纸张等等。直接人工就是直接生产产品的员工的工资、津贴和奖金。例如计算机装配厂装配工人的工资,汽车零部件厂车工的工资等等。制造费用是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不能直接追溯到产品上去的各项间接费用,并可进一步分成间接材料、间接人工和其他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折旧费、保险费、水气电等公用事业费、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厂场设备维护费等等。

  对产品成本,还可以按计入产品的方式分成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前者包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后者包括制造费用。由此推延出来的成本计算原则就是直接成本直接计入产品,间接成本先分门别类地归集,然后再分配计入产品。

  2.期间成本

  企业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成本中除了产品成本,剩余的就是期间成本。顾名思义,期间成本就是与特定期间相联系,当然也与产品的生产有关,但与产品的生产数量没有直接联系,在计算成本的过程中,期间成本直接在损益表中摊销,而不必追溯到特定产品之上。期间成本一般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项。营业费用主要包括营销成本、配送成本和客户服务成本;管理费用主要包括研究与开发成本、设计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财务费用主要包括利息、银行手续费和汇兑损益等。

  除上述按经济内容和计入产品的方式分类之外,还有几种分类特别值得说明:

  1. 按成本性态将成本分成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这种分类在第*章已经介绍,此

  不赘述。

  2. 按计算时间将成本可分成实际成本和标准(计划或目标)成本。前者根据成本实

  际发生的数额计算;后者则在成本实际发生之前计算,是进行成本计划、控制和决策的工具。

  3.按决策权利将成本分成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在企业中,如果一个人的决策影响到某个成本项目是否发生或在多大程度上发生,那么,该成本项目就由这个人负责,属于这个人的可控成本,否则,即是不可控成本。在企业中所有的成本都是可控的(例如因为总经理可通过关闭工厂将成本降低为零),对于具体的成本项目来说,需要弄清楚的是该项目对谁或对哪个部门是可控的。

  三、成本流动与财务报表的关系

  按经济内容分类成本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反映成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流动;之二是便利编制财务财务报表,因此,在按经济内容分类的成本与财务报表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如图表14-1所示)。

  图表14-1:成本流动及其与财务报表的关系

  图表14-1表明:(1)对产品成本的三个类别而言,先是材料采购,然后转化为材料存货,最后投入生产过程变成在制品存货的一部分;直接人工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并成为在制品存货的一部分;至于制造费用,因为它是间接成本一般是先分门别类地归集然后在分配各种在制品之上。

  (2)当在制品转化为产成品之后,通过在制品归集起来的成本也转化为产成品成本。

  (3) 当产成品销售之后,产成品成本转化为销售产品成本。

  (4) 材料存货、在制品存货和产成品存货是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的的三个子项目。

  材料存货表示已经采购入库但尚未投产的材料数额;在制品存货表示已经投产但尚未完工产品所耗费的料工费数额;产成品存货表示已经完工但尚未销售的产品的料工费数额。

  (5) 销售产品成本及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成本是损益表项目。销

  售产品成本与销售的产品有直接联系,并与该产品的销售收入相配比。期间成本的三个子项目与销售的产品没有直接联系,也不计入产品成本,而是在它们发生的那个期间直接在损益表中摊销。

  四、成本的计算原理

  我们将逐渐领会到:无论成本会计还是成本管理,其起点是计算成本。毫无疑问,在计算机为基础的会计系统中,成本计算的大部分工作已经由计算机来完成,但计算机不能够设计会计系统,也不能在风险条件下取代决策者将会计信息加工成可以直接实施的决策。因此,掌握成本计算原理和了解成本计算的过程,对于参与和指导会计系统的设计、从决策的角度出发理解和提供成本信息将大有裨益。我们先从6各方面介绍成本计算原理。

  (一)成本对象

  所谓成本对象,就是成本发生后所达到的目的。“目的”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例

  如购买一辆轿车、使用一天钻床、执行一套流程、印刷一份杂志等等,但有3点需要特别注意:

  1. 通常成本对象主要是指产品、服务或客户。

  2. 在实行成本责任制的条件下,成本对象是指作为决策者的人,计算人的责任成本。

  这与产品、服务或客户作为成本对象并非相互排斥,例如产品,其在生产过程所耗费的成本都是在决策者的决策下发生的,同时也是决策者的责任成本。

  3. 国外最新发展是将作业(Activity)当作中间性的成本对象。作业是指具有特定

  目的的工作单位(如一个事件或一项交易等),是描述企业经营过程的一个基本的计量单位。换句话说,企业经营过程或者说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由一系列作业组成的。相关的作业连接起来称为作业链,实际上就是流程;优化的流程称为价值链,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本章往后可以看到,将作业当作中间性的成本对象,从而计算作业成本,最终再计算产品成本或责任成本,是一个非常有创见的思路。

  (二)成本计算的基本思路与成本动因

  那么,如何计算成本对象的成本呢?

  计算成本的基本思路就是首先将成本项目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然后按照“直

  接成本直接计入成本对象,间接成本先分门别类地归集起来然后再分配计入成本对象”的原则,计算成本对象的成本。诚如上述,制造业企业的成本对象是产品,计算产品成本就是计算产品所耗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制造费用的成本。因此,对制造业企业来说,一旦选定成本对象,其成本计算过程实际上就是将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直接按成本对象进行归集,将间接制造费用先分门别类地归集,然后再分配到成本对象上去。图表14-2以印刷厂为例说明了成本计算的思路。

  在图表14-2中,成本对象为印刷的杂志。成本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成本,包括纸张(直接材料)和工资(直接人工)等,这些成本直接归集到杂志上;另一类是间接成本,包括杂志社房租、差旅费等,这首先要按照房租和差旅费分别归集,然后分别分配到杂志上去。其中,间接成本的分类归集与直接成本的直接归集不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多了一个“分门别类”的步骤。但是,将归集起来的每一类间接成本分配到相关的成本对象上,则是完全不同的处理。

  图表14-2:成本计算基本思路

  成本类别

  直接成本 直接归集

  例如纸张、工资等

  间接成本 分类归集与分配

  例如杂志社房租、差旅费等

  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成本计算的思路,我们引进成本库成本动因的概念。成本库(Cost Pool)是指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志将不同成本项目归类集中起来存放的地方,有时也称之为成本归集中心。其类别宽泛,规模也可大可小。例如在印刷杂志案例中,杂志的所有生产成本就是一个总成本库,但校对或排版一个环节、差旅或租房也都可以作成本库。成本动因(Cost Driver)是一个全新的但能够简明地说明问题的概念,是指影响特定成本项目的成本总额变动的因素。在印刷杂志的案例中,为了计算杂志的成本,我们必须计算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直接成本(或者说纸张或工资等项目)总额的变动、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间接成本(或者说杂志社房租或差旅费等项目)总额的变动呢?对于纸张成本或工资,成本动因显然是产量;对于房租和差旅费,产量不是它们的成本动因,而不同杂志所占用的房屋面积则是房租的成本动因。至于差旅费成本动因的确定就复杂多了。因为一方面出差次数、每次出差人数以及出差时的食宿标准都是差旅费的成本动因,另一方面对印刷的各种杂志(成本对象)来说,又是什么因素引起出差的发生。在理论上,任何成本的发生多有其动因,但在实务上不一定能找出来,有时也不是非找出来不可。成本动因的概念表明成本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正确地把握和运用成本库和成本动因的概念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

  (三)成本分配

  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如果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时,为了计

  算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就产生了间接成本的分配问题,也就是说将间接费用按照一定的成本分配基础在不同产品或服务之间分配。在这样的意义上,间接成本相当于共同费用。

  成本分配基础(Cost-Allocation Base),是指将一个或一组间接成本项目与成本对象联系起来的因素。在制造企业中直接人工、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直接材料成本等等,是比较常见的间接成本配基础。成本分配基础与成本动因有时意义完全相同,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成本动因是使得成本与成本对象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成本分配基础将成本与成本对象联系起来了,但未必使它们具有因果关系;同时,成本动因适合所有成本项目,而成本分配基础仅适用间接成本项目。

  为了分配间接成本项目,还必须根据成本分配基础和已知的间接成本项目数额计算间接成本(或制造费用)分配率,再来分配成本。间接成本分配率工时如下:

  某间接成本项目分配率 = 该成本项目数额 / 成本分配基础

  在制造企业,间接成本项目的分配有三种方法,兹分别说明如下:

  1. 一次分配:全厂一个分配率

  在这种方法下,通常将整个企业的间接成本按照单一成本分配基础计算一个间接成本分配率,然后将间接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或服务上去。从历史上看,人们更喜欢使用直接人工小时作为这个单一的成本分配基础。显然这是一种比较粗放的做法,如果企业规模小、品种少,这种方法因其简单,也不失为一种切合实际的选择,但是,如果企业规模大、品种多,使用这种方法,很可能会严重地歪曲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2. 两次分配:部门分配率

  典型的制造业企业有5类部门:基本生产(如汽车制造厂的零部件加工车间、装配

  车间等)、辅助生产(如水、汽、电供应车间等)、采购、销售和职能科室。制造费用一部分发生在生产部门内部,另一部分发生在生产部门外部的辅助生产部门。同时,辅助生产部门的成本并不都是为基本生产部门发生的。所谓两次分配,就是先按选定的成本分配基础所计算的部门分配率,将发生在生产部门之外的制造费用(主要是辅助生产部门的成本)分配到各生产部门;然后,再按选定的成本分配基础所计算的产品分配率,将生产部门本身发生的制造费用与从外部分配来的制造费用一并分配到该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上。图表14-3简要地说明了成本分配的部门分配率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选定的成本分配基础能够体现出间接成本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因果关心,这时,成本分配基础就是成本动因。但在实务上是很难做到的,因而部门分配率法仍然有可能歪曲产品成本,尽管它比全厂一个分配率精细得多。

  图表14-3 成本分配的部门分配率方法

  3. 两次分配:以作业为基础的分配率

  前面,我们曾将作业当作“中间性的成本对象”。实际上,如果使用作业概念来计算

  产品成本,作业就成了产品成本的动因。在制造企业,与制造费用相关的作业很多,例如调整设备、发送采购订单、发运产品、检验质量、下达生产指令或计划、机器工时、消耗电力、验收材料、搬运存货、维修保养设备等等。因此,与其他两种分配率方法比较,以作业为基础的分配率方法至少在理论上能够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这种分配率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耗费作业,作业耗费资源”。由于计算某种产品的成本就是计算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因此,按照上述原理计算产品成本自然会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步骤,即所谓的两次分配:

  (1)在作业或作业中心确定的前提下,将耗费的各种资源分配到作业或作业中心。这里,作业或作业中心发挥着成本库的职能。各项作业通常根据生产过程或流程来确定,其方法如同流程的确定。由于有关作业资料或信息详实而又零碎,在实务上确定作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另外,企业经营过程就是由各种作业组成,因此,确定的作业在数量上可能成千上万,为了避免繁琐和节约核算成本,通常将若干项作业合并为作业中心。例如我们可以将消耗电力、维护保养设备、车间机物料和辅助工人工资等合并为机器作业中心。还有,制造费用对产品是间接成本,而对作业则有相当的部分转化为直接成本--直接可以追溯到特定作业上去的成本;另一部分可能与另外一项或几项作业共同发生,即所谓的共同成本,因而需要在相关的几项作业之间进行分配。但必须注意,这种分配与全厂一个分配率方法和两次分配的部门分配率方法是不同,它特别强调按成本(或资源)动因分配。

  图表14-4:以作业为基础的分配率方法

  (2)按照成本(或作业)动因,将按作 业或作中心归集起来的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这里,最关键是选择成本动因。因为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按某项作业或作业中心归集起来的成本这些产品之间进行分配。选择成本动因要考虑两点:一是与成本(或作业)动因相关资料是否现成,二是成本(或作业)动因再多大程度上能过计量出产品对作业的消耗。例如处理材料作业,经分析,其成本动因是处理材料的次数,因而,根据处理材料次数就可以准确地将处理材料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

  为便于理解,我们用图表14-4说明以作业为基础的分配率方法。

  (四)成本计算系统

  设计成本计算系统,还应该考虑下列三个方面:

  1. 成本计算结果

  除了决策者的责任成本之外,其他所有成本计算都是计算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

  成本。在制造企业,产品的总成本是指该企业在生产该产品的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而单位产品成本则是该产品总成本除以该产品产量之商。换句话说,总成本等于单位成本与产品产量之乘积。

  2. 成本计量的尺度

  产品的单位成本或者总成本通常可以按照三种尺度计量,即实际成本、正常成本和

  标准成本。按照实际成本(Actual Cost)尺度,单位产品成本或总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都是实际发生的数额。按照正常成本(Normal Cost)尺度,单位产品成本或总成本中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是实际发生的数额,而制造费用则是按预定分摊率和实际的分配基础(或成本动因)计算的数额。预定分摊率等于预计的制造费用与正常产能下的分配基础(或成本动因)的数量之商。按照标准成本(Standard Cost)尺度,产品单位成本或总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全部标准成本。所谓标准成本是指企业预先确定的并且应该能够达到的目标成本。

  从编制财务报表的需要考虑,一般使用实际成本尺度,这也是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基本要求。从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成本管理的需要考虑,必须使用标准成本,并且与实际成本或正常成本结合起来使用,以便于比较,达成控制成本的目的。

  3. 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计算方法是指计算产品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的程序或步骤,按照产品生产的特点,分成订单法(Job-Order Costing)和分步法(Process Costing)。按照生产的特点,制造业可粗略地分成两种类型:一是连续的、大批量生产,一种产品或像似产品的生产通常跨越几个会计期间,例如轿车制造厂、面粉厂、化肥厂、棉纺厂等等;二是单件、小批量生产,一种产品的生产通常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完成或者不考虑会计期间,例如印刷厂、家具厂、机器设备制造、造船厂等等。以前者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为分步法,以后者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为订单法或分批法。由于两种方法所依据的生产特点不一样,因而在成本归集的对象和程序、单位成本计算方法以及成本报告形式等方面都有差别。在此后的节次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方法。

  4. 成本信息的作用

  为什么计算成本呢?计算成本的必要性取决于成本信息的有用性。成本信息至少有下列几种用途:

  (1) 计算损益、实现资本保全的依据

  (2) 制定价格基础

  (3) 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

  (4) 业绩评价和考核的标准

  (5) 调节当事人利益的杠杆

  (6) 计划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的手段

  五、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成本管理呢?理解成本管理就是要理解管理的概念。按照流行的观点,①管理包括计划、执行、控制和决策。其中,决策是指从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或最满意的方案,但他不是独立的职能,而是寓于计划、执行和控制之中。在这个意义上,管理实际上有计划、执行和控制三个职能。计划确定目标或业绩标准,执行具体落实或实现目标,而控制则保证执行的过程符合计划的目标。控制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是计量执行过程实际执行计划的进度或结果;二是将计量的实际进度或结果与计划进行比较,遵照“按例外管理(Management by E*ception)”的原则,如果实际与计划基本相符,可放手不管,如果实际与计划偏离,就应该采取干预或矫正措施,使实际执行过程重新回归计划目标要求的方向。同时,由于管理是相对一个组织而言,而组织又是有层级的,执行总下级的事情,而计划和控制总是上级的事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成本管理从而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概念是相同的。据此,我们用图表14-5说明成本控制的原理。

  图表14-5: 成本控制的原理

  从图表14-5看出:上级经理,通过计划职能为下级或成本中心经理制定“成本(业绩)标准”;然后由成本中心经理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上级经理或其委托人(比如会计)对成本中心经理执行标准的进度或结果进行计量即“实际成本(业绩)的计量”;然后将实际成本与成本标准比较,编制反馈报告送达上级经理,上级经理根据按例外管理的原则,决定是通过成本中心经理整改还是允许其继续运行。

篇4:XQ中学学校安全防范制度

  *Q中学学校安全防范制度

  一、学校建立安全防范领导组:(略)

  二、任务:

  1.保护学校校舍设备、财产和师生的安全。

  2.防火、防盗、防毒、防污染、防事故。

  3.与有关部门联系配合,安排值勤、值班。制订安全防范公约,检查安全设施政现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三、措施:

  1.坚持值日制度:每天由两名领导带班,各年级部两名教师和治安室人员值日。

  2.坚持星期日和节假日值班制度,星期六和星期天由校领导轮流值日,节假日由领导带班,每天安排两名保安值班。

  3.每年定期对学校的安全工作进行四次检查,每学期开学初和期末各进行一次。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消除隐患。

  四、制度和公约:

  1.防火制度:

  (1)任何人不准随意将易燃、易爆物品带入学校。特殊情况确需带入的,必须经有关领导批准,并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妥善保管,严防事故发生。

  (2)任何人不准随意拆装电器设施,玩弄电线,严防触电和引起火灾。

  (3)任何人不准使用电炉取暖、煮饭等,严防火灾、浪费电力。

  2.防盗制度:

  (l)各教室、办公室都须有防盗门锁,要随手关门、锁门。

  (2)各室、各班都必须负责保管室内财产和个人钱物。贵重物品不得随意带入学校存放。

  (3)财务室、会计室、重要库房,都必须具备有效的防盗措施。现金、票据、账簿都必须按规定存入保险柜,数额较大的现金.必须送银行保管。

  (4)进取现金.必须有两人以上财务人员共同去银行办理。绝不允许单人送取千元以上现金。否则,一旦丢失或发生意外.由承办人自己负责。

  (5)校内住宿的职工要负责学校夜间的安全,严防盗窃事故的发生。

  3.防事故制度:

  (1)全校工作人员,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贡,严防各种事故发生。

  (2)全校工作人员,要通力合作,定期排查,及时消除各种事故隐患。一旦发生事故.要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篇5:一级建造师考试: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防范

  一级建造师考试: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防范

  掌握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防范

  安全事故防范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

  (二)安全教育与训练

  (三)安全检查

  (四)作业标准化

  (五)生产技术与安全技术的统一

  (六)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

  (七)正确对待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案例见光盘)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